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络政治空间与公民政治参与
■唐亚林
我们应通过建构一个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公共意志为基础,以对事不
对人的法规体系为保障,以公民自主表达与自我约束的参与之道,政府公开、
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与网络社会和网民平等协
商和交流的互动之道为核心的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从而实现网络政治生活
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公民的全方位的发展之目标。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致使建构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空间
(Cyberspace,又称“赛博空间” )全方位地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工作方式。在网络空间这
一独特的、虚拟的平台上,因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意志的推动,诞生
了诸如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公民政
治参与方式,并开辟了扁平化、交互性、及时化的网络政治空间这一新型政
治参与载体。
前不久的“躲猫猫”事件,广受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关注。一起在虚拟网
络空间广泛流布的事件,演变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无论
在网络政治空间里还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网
络政治空间是如何生成的,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网络政治空间的政治参与
方式有哪些,如何建构网络政治空间的政治参与之道,是网络政治时代的全
新课题。
网络政治空间的生成及其基本特征
2009 年 1 月 13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
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08 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以 22.6% 的比例首次
超过 21.9% 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网民数达到2.98 亿,宽带网民数
达到 2.7 亿,国家 CN 域名数达 1357.2 万,三项指标继续稳居世界排名第
一。这些数字,昭示着一个强大的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以及参与主体群在当
代中国的崛起。
作为网络空间的物质载体的互联网及其用户,构成了网络空间两大基本要
素。他们通过信息链接和交换,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
人们通过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超越时空的限制,实现了信息的相互交
流、物质的相互交换、利益的相互博弈、关系的相互增进等目标。其中,人
们围绕着利益和公意的表达、利益和公意的博弈、利益和公意的决策与利益
和公意的分配而展开的一系列政治参与活动,就是网络政治活动,而网络政
治活动所依托的场所,就是网络政治空间,其生成动力来自于现实政治生活
中的网民对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的追求,来自于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
与。
网络政治空间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在网络政治空间
里,每一个参与的个体之间,其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事务发
表见解,不存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的等级分明式层级节制,只要符
合法律许可,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即使他所关
心的事务与自身利益无关。二是政治活动的开放性。网络不设防,是网络政
治活动开放性的最好体现,它不仅表现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主体可以不分
男女老幼,并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还表现在探讨主题的多样性、随机
性与多变性等。三是实现方式的互动性。在网络政治空间,信息传递即时交
互且高度共享。每一个参与主体都可就共同关心的事务相互探讨,既可凝聚
共识,又可大异其趣,既可共同行动,又可各自单飞,既可持久关注,又可
过后即忘。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网络政治空间参与主体间的互动交流,不仅
极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间,丰富了精神生活,提升了人的发展程度,而且
有效推动了共同关注的事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换,甚至转化为现实政治生活
中活生生的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决策活动与公共利益和公共意志分配政策。
网络政治空间的互动:新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诞生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一般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主要有通过投票参与
选举活动,通过听证会参与决策活动,通过各类会议和制度规定参与管理活
动,乃至通过宪法规定的各种合法化形式参与监督活动等形态,也有通过消
极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活动等形态。在网络政治空间,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
主体是虚拟空间的网民,有的是不具有法定权利的公民,如尚没有选举权和
被选举权的少年,还有的不是同一个政治实体的公民,如不同国家的网民。
同时由于公民政治参与的客体或对象主要是公共利益、公共事务或者公共意
志,一般不涉及如选举等实体性民主内容。再加上网络政治空间的互动方式
经常是以参与主体的“虚拟对谈”方式进行,便诞生了具有鲜明网络特色的新
型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即网络论政、网络监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