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艾司西酞普兰.ppt

发布:2018-10-02约5.06千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突破束缚 让心飞翔 艾司西酞普兰化学成份 选择性最强的5-HT再摄取抑制剂 药动学:半衰期适中 药动学: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用法用量:用量少,服用简便 持续治疗的重要性 65岁以上老人:起始剂量减半,最大剂量也应相应降低; 肝功能不全患者:起始剂量减半,两周后调至正常剂量;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不需减少用药量; 糖尿病患者:可能影响对血糖的调节,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 未成年人、孕妇、哺乳期妇女,不推荐使用; 与酒精无相互作用,但不建议合用。 谢 谢! 每组患者100名,为排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接受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例数与安慰剂治疗例数的差为调整后的不良反应总例数。 各种不良事件均以服药第一周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恶心,多汗,乏力,头晕等症状。随着试验的进展,其强度和频率均逐渐下降。 对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患者服用安全 抑郁症每复发一次都会加大治愈的难度 快速抗抑郁 与同一类蛋白结合的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竞争结合,如果一种药物的结合率过高,可能通过血浆蛋白置换,改变另一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抑郁症神经生物学机制:单胺假说 单胺神经递质系统必须同时出现下列两种 变化,才能表现抑郁症症状:   1、突触间隙单胺递质浓度下降;   2、突触后膜单胺受体向上调节。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抑郁症与脑部神经递质五羟色胺的浓度低下有关。在中枢神经系统,5-HT作为神经递质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的调节,如睡眠、摄食、体温、精神情感性疾病的调节。 5-羟色胺转运体有两个结合位点,一个基本位点,是高亲和力位点,调节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另一个为异构位点,亲和力弱,调节配体与基本位点的结合。 各种不良事件均以服药第一周最为常见,多表现为恶心,多汗,乏力,头晕等症状。随着试验的进展,其强度和频率均逐渐下降。 快速抗抑郁 直接成本:治疗疾病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药品、诊疗、住院等 间接成本:不能发挥正常社会功能,导致生产力降低或离职而造成的成本,还包括家属照顾患者产生的成本,所占比重大。 * 百适可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西酞普兰 (外消旋体) 艾司西酞普兰(100%S构型) 50% S构型 50% R构型 抗抑郁活性 无抗抑郁活性 完全除去 艾司西酞普兰 (100% S构型) S-西酞普兰 R-西酞普兰 立体构型的区别 作用机制的区别 Wennogle et al., 1985;Plenge et al.,1991 S-西酞普兰与5-HT转运体的异构位点相结合可增加其与基本位点的结合力, 延长结合时间,从而抑制5-HT的再摄取;而R-西酞普兰与5-HT转运体的异 构位点结合后,降低S-西酞普兰与基本位点的结合力,减少结合时间。 艾司西酞普兰即是将西酞普兰中50%的影响抗抑郁活性的R构型除去, 使抗抑郁成分达到100%。 西酞普兰 艾司西酞普兰 2700 3400 7300 85 10000 25000 DA/5-HT 450 540 620 2700 3900 7100 NA/5-HT 亲和力比值 多巴胺(DA) 去甲肾上腺素(NA) 对人体单胺类物质的亲和力K i (n M) SSRI类药物 5-羟色胺 (5-HT)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1.1 7841 27410 西酞普兰 1.6 6190 16540 舍曲林 0.26 714 22 氟伏沙明 2.3 1427 16790 氟西汀 1.1 599 3764 帕罗西汀 0.1 45 268 此外还发现艾司西酞普兰及其去甲代谢产物对140余种受体及结合位点均无明显亲和力 Owens et al.,2001 Sanchez et al.,2003 肝脏首过效应小绝对生物利用度80%。 吸收迅速 生物利用度高 达峰时间短 100%经胃肠吸收 不受食物影响。 口服多次给药后 平均4小时达到 血浆峰浓度。 药动学: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半 衰 期 30 小 时 适合每天服用一次 避免因药物蓄积可能导致 的副作用 易于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或 转换药物 舍曲林 95% 95% 80% 98%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帕罗西汀 氟西汀 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低合 并用药最可靠的选择 常用剂量 10mg/次 每日一次 最大剂量 20mg/次 每日一次 症状缓解后,应持续治疗至少6个月以巩固治疗。 用法:口服,可与食物同服。 规格:5mg/片(白色薄膜衣片),14片/盒 10mg/片(白色薄膜衣片),7片/盒 (HAM-D17 ?7) 76% relapse/recurrence if remission not achieved 25% relapse/recurrence when remission achieved 达到治愈者,复发率2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