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1蟋蟀的住宅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5-02-13约2.9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蟋蟀的住宅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为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以《11蟋蟀的住宅》为例,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设计思路:以课文为基础,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11蟋蟀的住宅》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可能对昆虫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昆虫,但对于蟋蟀的住宅及其建造过程的知识相对较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学生对自然界和生物多样性充满好奇心,对探索未知的事物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阅读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文章。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习惯于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11蟋蟀的住宅》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的描述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二是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不熟悉,影响阅读流畅性;三是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可能不足以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的画面。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直观感受蟋蟀住宅的构造,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蟋蟀的图片和生活环境,增强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视频播放:播放蟋蟀建造住宅的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3.实物展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展示蟋蟀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亲手触摸,加深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面对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蟋蟀吗?它们在哪里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蟋蟀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蟋蟀的世界。”

2.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知道,蟋蟀生活在草丛里。”

“蟋蟀会唱歌,夏天晚上都能听到。”

3.老师点头:“很好,同学们对蟋蟀有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学习《11蟋蟀的住宅》,更深入地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发放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和句子理解。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错误,帮助学生理解句子。

3.初读结束后,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课文有什么初步的了解?”

4.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蟋蟀的住宅在哪里。”

“我明白了蟋蟀是如何建造住宅的。”

5.老师总结:“很好,同学们已经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探究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深入阅读,探究重点

1.老师板书:“蟋蟀住宅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2.老师提问:“同学们,课文是如何描述蟋蟀住宅的特点的呢?请大家找出相关的句子。”

3.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a.蟋蟀住宅的位置:“住宅造在断砖乱石之间,住宅的门总是朝着阳光。”

b.蟋蟀住宅的形状:“门像是一段木头的横断面,倾斜着,好象一段倾斜的城墙。”

c.蟋蟀住宅的内部:“住宅里面十分宽大,可以容纳许多蟋蟀。”

d.蟋蟀住宅的通风和排水:“住宅前面有一个斜坡,可以排水。”

3.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蟋蟀要选择这样的住宅?”

4.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蟋蟀选择这样的住宅,是因为这样的住宅可以保证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它们生存。”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1.老师提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蟋蟀,你们会建造怎样的住宅?”

2.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自己的住宅设计。

3.老师点评:“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的住宅设计都很独特。”

4.老师总结:“通过学习《11蟋蟀的住宅》,我们不仅了解了蟋蟀的生活习性,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1蟋蟀的住宅》,希望大家在课后继续关注蟋蟀的生活,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

2.学生回答:“我明白了,老师。”

3.老师布置作业:

a.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蟋蟀,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b.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c.下节课,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学生纷纷表示:“好的,老师。”

六、课堂反思

1.老师在课后反思:“今天的教学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