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专业化水平、垂直专业化变化与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垂直专业化水平、垂直专业化变化与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文章测算了1997年至2011年中国工业分行业垂直专业化水平、垂直专业化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并把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变化按照高低分别分成三个档次和四个档次,研究了不用垂直专业化水平档次、不同垂直专业化变化档次以及同一垂直专业化水平档次不同垂直专业化变化档次和同一垂直专业化变化档次不同垂直专业化水平档次的工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结果发现:垂直专业化水平越高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越缓慢,垂直专业化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呈现不规律的关系,同一垂直专业化变化档次垂直专业化水平越低则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越快;垂直专业化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只有在结合垂直专业化水平考察时才有意义。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水平;垂直专业化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工业行业
一、 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突出特点是分工深入到生产工序层面,生产过程被分割为若干独立的阶段,分散到不同国家进行,即所谓的“垂直专业化”。目前,垂直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生产全球化的主要方式,因此,垂直专业化的利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垂直专业化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参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
国内对垂直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姚志毅,2010;王玉燕,2014;王中华,2009;戴魁早,2011;张秋菊,2009;肖文,2010;沈春苗,2016)。但是,现有的文献在实证模型设定上涉及垂直专业化的解释变量通常只设置垂直专业化的变化,这隐含着全要素生产率只受垂直专业化变化影响的假定。本文认为,变量的变化并不能全面解释事物的变化,同样的变化在变量自身水平不同时的作用也会不同。有鉴于此,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测算了中国1997年~2011年16个生产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VSS),根据测算结果将16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从高到低分成三个档次,并根据VSS均值的变化率将这些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变化从高到低分成四个档次,考察垂直专业化水平和垂直专业化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 测算方法、数据来源及处理
1. 测算方法。
(1)垂直专业化测算。垂直专业化的测算主要有几种方法:以零部件贸易比重测算、以加工贸易比重测算、以中间品贸易比重测算)以及投入产出法(Hummels,2001)。以零部件和中间品贸易比重测算的缺陷在于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不易区分且现有的统计数据不够完善,计算结果只能是近似,而以加工贸易比重测算则需要假设加工贸易只出口中间产品,与现实贴近的程度较低。因此,目前测算垂直专业化使用较多的是投入产出法。Hummels将垂直专业化定义为进口中间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分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
VSS≡uAM[I-AD]-1(1)
式(1)中u为元素为1的1×n维向量,AM为进口的中间产品的依存系数矩阵,I为n×n 阶单位矩阵,AD为国内消耗系数矩阵,[I-AD]-1为里昂惕夫逆,计算结果VSS为1×n维向量,其中的元素代表了对应位置上行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水平。
(2)技术进步测算。Farrell 等(Farrell et al.,1994)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构建了用来测算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对生产函数和无效率项分布进行假设和对参数进行估计,限制较少,适用面广。因此,本文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指的是相邻两时期距离函数的几何平均数:
式(2)中Dti(?)为距离函数,xt、yt为生产投入。
2.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测算垂直专业化的数据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WIOD是通过整合各国官方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和多国双边贸易数据,在SNA框架下构建的,涵盖27个欧盟成员国、其它13个主要经济体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的投入产出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95年至2011年,其行业按照生产行为分类标准(ISIC REV. 3.1)区分为16个生产部门和19个服务部门。本文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垂直专业化是基于以下两个考虑:一是目前主要的投入产出数据库中只有WIOD的时间是连续的,连续时间更有利于观察变量的变化趋势;二是WIOD的投入产出表由权威人士编制,数据质量更可靠。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所使用的产出和投入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本文的数据处理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通过统计年鉴整理出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划分的工业分行业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二是将国家标准与WIOD的行业划分标准对照,将上一步得到的数据归并到WIOD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