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主动脉夹层.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旧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aortic dissection aneurysm),是指在内因或外力作用下主动脉
壁内膜破裂,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渗入主动脉壁的中层并沿其
纵轴延伸剥离而形成的血肿。;流行病学
主动脉夹层较少见,但又是严重的血管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国外文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年发病率为
100~200/10万人口。
多伴有高血压,急性发病,65%~70%的病人死于急性期。及时治疗的病人25%死于24h之内,1年内病死率达90%,高峰期为40~65岁。;病程
2周内称为急性期,超过2周称为慢性期。
也有人将发病15~28d称为亚急性期,超过28d称为慢性期。;病因
1.高血压:70%~80%以上的夹层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由于长期高血压致血管重构,平滑肌细胞肥大、变性及中层坏死;主动脉壁有关部位的应力增高,导致中层内2/3的弹性纤维断裂,纤维化及内膜破坏,最终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形成。;病因
2.主动脉中层囊性变性: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主动脉壁先天发育异常,中层退行性变,动脉壁结构疏松,支架受破坏,加上受长期慢性刺激(如高血压)而引起夹层分离。
;病因
3.妊娠:主动脉夹层易产生在妊娠期,但原因不明。据推测,可能是妊娠期内分泌功能改变,使主动脉结构发生改变而易裂开引起夹层分离。
;病因
4.先天性或遗传性心血管疾病: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先天性主动脉发育不良、二叶主动脉瓣、Marfa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均有发生夹层的倾向,主要是这类患者的主动脉壁结缔组织有内在缺陷所致。
;马凡氏综合征;Marfa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Turner综合征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为女性缺少一条X染色体所致的身材矮小、原发性闭经、颈蹼、肘外翻等异常。约占女性智力缺陷的0.64%,其临床特点为患者外貌女性,身体较矮,第二特征发育不良,卵巢缺如,无生育能力。部分患者智力轻度低下。有的患者伴有心、肾、骨骼等先天畸形。;病因
5.炎症、脓肿、外伤、医院性原因:
梅毒性主动脉炎、巨细胞性主动脉炎、主动脉脓肿、外伤,较少见或罕见。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及主-冠状动脉旁路术后,动脉造影剂误注入主动脉内膜下等原因也可导致主动脉夹层。
;病因
6.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助于夹层的发生。有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的破裂可能是形成夹层血肿的原因之一,但尚未证实。;病理
夹层最常发生于升主动脉,其内膜破裂口常在升主动脉距主动脉瓣上2cm以内处,该处主动脉明显扩张,呈梭型或囊状,波及主动脉环后可引起主动脉环扩大,导致主动脉关闭不全。如升主动脉发生外膜口破裂则可破入心包腔,形成心脏压塞。; 其次发生于胸、腹降主动脉,其内膜口常在胸降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附近,破裂口可两处或多处;其外膜口则可破入纵隔、胸腔及腹腔,引起大量出血而危机生命。; 夹层也可向远端发展。分离撕开的夹层可向远端及主动脉各大分支扩展,形成广泛的动脉夹层分离;有时夹层分离的动脉远端再度破入内膜与主动脉贯通,形成双通道的主动脉,其病情可变为比较缓和。如若远端再次破入外膜,可出现肠坏死、主动脉十二指肠瘘、急性心肌梗死等。; 病理分型(根据病变部位):1970年后多根据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需要,较普遍采用Daily及Miller分型法。
A型夹层分离侵及升主动脉(DeBakey Ⅰ型及Ⅱ型),约占本病的2/3。
B型夹层分离局限于降主动脉,内膜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即DeBakey Ⅲ型),约占本病的1/3 。;主动脉夹层分型按DeBakey法分为3型,I型:夹层起源于主动脉近端,伸展到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 Ⅱ型:仅限于升主动脉; Ⅲ型:夹层起自主动脉峡部,伸展至腹主动脉。;主动脉夹层
的
临床表现; (一)突发持续性疼痛是本病的突出特点
1.部位:多在前胸近胸骨处、背部、肩胛区,沿夹层分离的方向而向头颈、腹部或下肢放射。
2.性质:疼痛为撕裂样、刀割样或跳痛样,难以忍受,有窒息感、濒死感或恐惧感。
3.持续性:发作性疼痛一开始即剧烈难忍,达到高峰为持续性,部分患者疼痛自发生后一直持续至死亡。
;4.缓解性:大多数用强烈有效的镇痛剂(如吗啡等)往往难以缓解;部分患者发病后疼痛逐渐缓解;少数患者由于夹层分离动脉的远端内膜口破裂,夹层血肿中的血液重新回流入主动脉管腔内而使疼痛消失。
;5.伴随症状:有血管迷走神经兴奋表现的患者,出现大汗淋漓、恶心、呕吐、晕厥等,累及肾血管时伴随有腰痛等。
疼痛消失后如再重新反复出现,应警惕主动脉夹层又继续扩展并有向外膜破裂的可能。
; 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疼痛,原因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