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议论性的语言形象生动起来.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让议论性的语言形象生动起来
议论文阐释观点,离不开讲道理,离不开议论性的语言,但议论性的语言是
不是就一定是板起面孔空洞地说理呢?事实上并非如此。那么如何让议论语言形
象生动起来呢?
一、运用“列举具象”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不少议论文写作的中心话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以抽象解释抽象,不仅
不易于操作,而且枯燥乏味。此时,我们如果运用列举具体事例或列举具体形象
的方式加以阐释,不仅能有效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且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
富有文采。如以“谈自信”为话题,开篇怎样揭示自信的内涵,进而提出自己的
观点呢?有学生运用列举具体事例的形式这样写道:
自信是什么?自信就是诸葛亮在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自若的笑容,
就是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就是朱总理答记者问时激昂的
语调,就是女足姑娘们在球门前果断的一脚……自信有助于成功。
作者紧扣“自信”,纵谈古今,着意铺排,酣畅淋漓,既有丰富的内容,又
有鲜明的节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文章在铺排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
点出文章的观点——自信有助于成功。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解释“诚信”这一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列举形象的形式,赋予它具体
可感的形象:
诚信,是一月的飘雪、三月的春风、五月的花海、七月的骄阳、九月的红枫,
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每一个理智的社会人应该接受和珍惜。它感
恩诚信,尊重诚信!
作者用“飘雪”“春风”“花海”“骄阳”“红枫”等几个意象,运用比喻
的修辞手法,分别揭示了诚信这种美德的纯洁、温馨、美好、热烈、珍贵等特征,
使“诚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语言用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
可使文章文采飞扬,魅力大增。
二、充实具体内容,充分利用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含蓄隽永,富含哲理,往往有警策人心的作用。引用名言警句来论
证或总结自己的观点,可以使自己的文章增强说理的力度。但是,在引用名言警
句后的具体分析及阐发中,如果不能充实具体内容,不能做到生动形象,而只是
生硬地、机械地将其硬扯到自己要论证的观点上,不仅不能充分地利用名言警句,
而且会造成名句与观点之间的油水分离,使得文章中心论点不鲜明。如一篇关于
“自立”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
的。”这说明一个人不能永远依赖他人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走出自
己的路。如果一味依靠他人,你将一无所有。
这段话引用名言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名言的引申却空洞肤浅,没层次,没深
度,疲软无力。那么应该如何修改?我们不妨将名言之中含蓄的语句加以具体阐
发:“踩着什么样的高跷”具体指什么?“自己的脚”又具体指什么?同时,上
面分析引申的文字中“一无所有”说明了依赖的危害,但显得空洞无力,如何将
其具体化、充实化?思考完这些问题后,我们可以将上面的文段修改如下: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
的。”也许你有富裕的家境,也许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许你有父母为你铺就
的人生坦途,这些用金钱、地位和宠爱做成的“高跷”会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首
阔步且四平八稳,可一旦“高跷”倒了,你便会重重地摔倒在地,除了落得个鼻
青脸肿外一无所有——没有用自己的双手摘来的浆果,没有用自己的头脑设计的
未来,更没有用自己的双脚走出的人生之路。
通过这样的修改,分析引申的议论性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对名句内涵的
阐发也更加深刻丰富,对观点的论证也更加有力。
三、联类及物,展开联想、想象,运用比喻、类比说理
学生写作议论文,使用最多的是举例论证,分析引申,应该说这是考场作文
最易于操作的论证方式。但是,一篇议论文,最能够展示作者思维逻辑能力的还
是深刻的说理,可如果整篇文章都是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就会让人感到味同
嚼蜡,难以卒读。为避免枯燥抽象,我们应该学会联类及物,展开联想、想象,
培养形象说理的能力。如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针对反动文人对已故革
命家孙中山的攻击毁谤,写道:“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
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
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
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的确的,谁也没有发现过苍蝇们的
缺点和创伤。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