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机能实验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 王雅玲 2011210087
王兴桦 2011210086
王伟 2011210085
吴向东 2011210091
吴厚桦 2011210089
熊超玉 2011210096
吴启宗 2011210090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传导速度和兴奋不应期的测定
一、实验结果:
动作电位的引导: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兴奋不应期的测定:
二、数据处理:
1.电位的引导:
潜伏期:0.6ms
时程:1.9ms
幅值:9.30mv
2.传导速度(潜峰法):
两个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t2-t1):12.24ms
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s2-s1):2.5cm
V=(s2-s1)/(v2-v1)=2.5/12.24(cm/ms)≈2.04m/s
3.兴奋不应期时间:
由图可知:
绝对不应期:1.25ms
有效不应期:3.80ms
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3.80-1.25)ms=2.55ms
三、实验结论:
1.引导的动作电位的潜伏期为0.6ms,时程为1.9ms幅值为9.30mv。
2.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2.04m/s。
3.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时间为3.80ms,其中绝对不应期时间为1.25ms,相对不应期时间为2.55ms。
四、实验讨论:
为什么这次实验动作电位的引导的动作电位是双相的?
答:当膜在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下爆发动作电位时,兴奋膜上的动作电位呈现外负内正的去极化状态,这样兴奋部位和邻近静息电位产生了电位差。当兴奋传到第一根引导电极的时候膜外为负电位,相应第二根引导电极处膜电位为正,此时两根引导电极之间产生了一个正电位差,经过放大器放大,出现一个正的动作电位;当兴奋传到第二根引导电极时,膜外电位为负,第一根电极膜处电位恢复到0,此时产生了一个负的电位差,同理产生了一个负的动作电位,故为双相动作电位。
2.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无衰减现象的意义?
答:为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3.通常所记录的双相动作电位的第一相和第二相何以在波形、幅值上不对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记录到对称的双相动作电位?
答:(1)由于神经干由各种神经纤维混合而成,在一对引导电极下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和种类均不同,当产生动作电位时每一引导电极下参与动作电位的形成的数量及总类也均不同,故第一相和第二相在波形、幅值上不对称。
(2)①当两根引导电极相隔足够近时,上述影响因素可忽略不计
②当第一和第二根引导电极下参与动作电位的形成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及种类相同时;当第一和第二根引导电极下参与动作电位的形成的神经纤维的数量及种类产生的动作电位的总和相同时。
4.就单根细胞或单纤维而言,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全”和“无”的,为什么在坐骨神经干上,在阈刺激和最大刺激之间所引起的动作电位是依刺激强度而递增的?
答:因为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每根神经纤维的阈值不一样,又每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在神经干一次刺激的基础上是可以叠加的,故在阈刺激和最大刺激之间所引起的动作电位是依刺激强度而递增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