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5I粒子植入术后应用蔽材料防护效果自身对照研究的开题报告.docx

发布:2024-04-29约1.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25I粒子植入术后应用蔽材料防护效果自身对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核素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125I粒子植入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将针头放置在患处,缓慢释放125I粒子来杀死癌细胞,对于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治疗效果显著。但是,125I粒子的治疗过程中放射性辐射可能会对治疗医师和患者造成伤害,因此对于防护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研究关注125I粒子植入术后应用蔽材料防护效果,以减少放射性危害。但是,这些研究多数采用的是比较不完善的实验设计,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差。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设计,通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125I粒子植入术后应用蔽材料防护的效果,为125I粒子植入术后放射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125I粒子植入术后应用蔽材料防护的效果,以及不同蔽材料对规避放射性危害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应用蔽材料防护是否能够有效规避125I粒子植入术后的放射性危害?

2.不同蔽材料对125I粒子植入术后放射性危害规避的效果是否有所差异?

3.在实验条件下,不同蔽材料是否存在其他对因素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设计,将同一患者的两个肿瘤部位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研究对象:选择接受125I粒子植入术的2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体内两个肿瘤部位分别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

2.蔽材料的选择: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植入操作后,分别应用金属芯片、铅片、厚铝板、硬质胶片等蔽材料进行防护。

3.实验方式: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放射剂量的测量,分别记录放射散射和照射部位的剂量差值。

4.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四、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分析,预期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1.应用蔽材料防护可有效降低125I粒子植入术后的放射性危害。

2.金属芯片、铅片、厚铝板、硬质胶片等不同类型的蔽材料,对于患者放射防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

3.经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最佳蔽材料的选择建议。

五、研究局限性和建议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样本量的限制和研究的时间范围有限。建议未来能够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的数量和研究时间的跨度,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研究结果。

此外,本研究依然需要在具体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注意放射性危害问题,并严格遵循实验规范要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