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技巧解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 谈话节目话题和对象的选择 一、话题的选择 1、选择话题的原则 谈话节目重在选题,话题的设置是谈话节目的核心。 概括地讲,话题要能谈、可谈。 所谓能谈,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谈的内容要符合党的政策,要从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考虑选题;从小的方面讲,要求选题符合栏目定位。 所谓可谈,就是要求谈话节目的话题必须有吸引力,既为人们普遍关注,又有深刻的内涵,有多方位的视角。这样,话题才能说得 深入,谈的有趣。 2、话题选择的方法 (1)、以新闻事件确定话题 这是话题选择的重要方法之一,即从人们关心的新闻事件中提炼主题。 (2)、从生活中发现话题 善于从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带有趋向性的问题和有趣现象,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梳理线索,确定话题。如“第一代独生子女”。 (3)、主题优先时依托新闻事件、典型个案或群体趋向确定话题。 二、谈话对象的选择 1、谈话的主体角色和配合角色 在确定了一个话题之后,就要根据话题内容来寻找和确定谈话主体和配合角色。谈话的主题角色通常是指节目的嘉宾,而配合角色一般指现场观众。 2、嘉宾的选择 (1)、当事人应是首选对象 为了调动观众的收视兴趣,谈话必须具有真实性,这就要求谈话的嘉宾从我说起,谈我的感受、我的体验,因而在选择嘉宾时,应尽可能选择事件的当事人。 (2)、持不同观点者必不可少 应该说,在论争类节目中,意见分歧者更有助于话题的进展。但要注意的是,持不同观点的嘉宾要尽可能实力相当,切不可一重一轻,否则,给人一种不堪一击之感,这样不仅容易使谈话者陷入尴尬,而且不利于话题的深入。 (3)、普通百姓更吸引人 (4)、专家、学者视情况而定 3、选择现场观众不可忽视的因素 (1)、与话题相关的群体 (2)、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因素 (3)、外场对象的筛选 一、谈话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成 “主持人”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唐·休伊特在给美国民主、共和两党负责人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唐·休伊特建议:在1952年两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道中,用主持人代替播音员,以改变当时电视新闻节目形式单调、死板的局面。唐·休伊特认为,把零散呆板的新闻报道组成一个既系统又全面的报道整体,中间必须有一个起组织串联作用的人,而这个人必须具备anchor素养。 有学者认为,最早的电视谈话节目是美国广播公司于1954年9月推出的《今夜》。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电视业对电视谈话节目的性质、作用与表现方式的认识逐渐明晰起来,把谈话节目称为“看谈话”的节目。我国港澳电视界则根据译音和意思,把它称为“脱口秀”。 我国谈话性节目起步于1993年。1993年1月1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了谈话类新闻节目《东方直播室》。这是我国最早开办的谈话类电视新闻节目。 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推出每周一期、长度为40分钟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开播以后,一度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电视节目,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谈话类新闻节目单 发展。 根据谈话内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分为新闻性谈话节目、社会性谈话节目和情感娱乐性谈话节目三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说,《实话实说》不是新闻性谈话节目,而是一档社会性谈话节目。 二、谈话类电视新闻节目的作用 1、解读诠释功能 谈话类新闻节目的任务就是从专业的角度,通过专家、学者从事物性质、事理或是学理等方面解读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帮助观众理解事实的内涵。 2、分析评论功能 谈话类新闻节目就是通过专家学者客观分析事物的利弊、成因、走向和意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引导受众正确看待事物,正确理解事物的内涵与意义。 3、聚焦舆论功能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世界。由于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有限,许多重要信息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成为“冰点信息”;有的看似一般或是并不重要的信息,却成了“热门话题”。究其原因,舆论引导、舆论聚焦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谈话类新闻节目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来实现聚焦舆论的: 一是专门性的话题,把要谈的新闻话题从众多的新闻事件中“单列”出来,把受众的注意力聚集到“这个点”上来; 二是在节目里解释事件、分析事件和预测事件走向,把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详细叙说。对于一些暂时不为一般观众关注的“冰点”事实,通过嘉宾的分析、解读之后,凸显出来。这是谈话类新闻节目的重点; 三是从节目内容上说,谈话类新闻节目的话题一般是重大的新闻事实,而重大的新闻事实内含的原因、影响、意义可能是多方面的。谈话类新闻节目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隐含于事实之中的原因、意义、影响,分项、逐一地揭示出来,达到聚焦舆论的目的。 四是从节目结构上分析,谈话类新闻节目一般先是通过一个新闻事实的简略回顾或是影像回放之后,再对事实进行分析点评,形成一种拿事说事,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