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节目策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一.基本知识二.电视新闻节目策划要素三.主要的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一.基本知识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分类
(三)电视新闻策划
(一)定义: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正在”:两个同步:事件发生和报道的同步,报道和传播的同步
“发现”:一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现在刚刚发现,二是发现新的观点、新的见解已扩展的新闻内涵与外延:由纯客观事实报道扩展到有新意的思想、观点的传播以及新闻背景的挖掘和展现。
(二)电视新闻节目的分类
1.消息类新闻节目:
2.专题类新闻节目:专题报道;专题调查;专题新闻;专题访问;专题系列节目;新闻杂志节目
3.评论类新闻节目:评论员评论;短评;记者述评;主持人述评;电视论坛
【消息类新闻】迅速、广泛、简要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态的新闻报道的节目形式。迅速、简要、客观、广泛、时效性、真实性
【专题类新闻】对新闻事实作详尽的有深度的报道。节目时间长、内容丰富、深刻、信息量大。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言论类新闻】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发表议论,阐述道理,鲜明地提出电视台或评论者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的看法,从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它是电视新闻的旗帜、灵魂。
阶段:
第一阶段:对报刊评论的模仿阶段(1958-1980年
特点:内容上:主要来源于报纸(尤其是党报)或由电视台自己编发在消息前后零星的编前、编后语等。形式上:既采用了报纸的思维模式和广播的传播特点,又加入了播音员的电视图象,可谓是报纸、广播、电视相结合的,一种较为初级的新闻评论节目形态。
第二阶段:电视新闻评论的探索阶段(1980-1994年):《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播
背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新闻评论性栏目——《观察与思考》,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
第三阶段:电视新闻评论大发展阶段(1994年-90年代末):《东方时空》(1993)和焦点访谈》(1994)栏目的开播。
特点:《焦点访谈》引发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一个造山运动:1994年,各地方台相继创办和改版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多达30多个,从某种意义上说,1994年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焦点访谈年”。这一阶段评论性节目功能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评论类节目的形态与样式更为丰富、配置更为合理。
第四阶段:电视评论多样化发展阶段(90年代末至今)
特点:电视新闻评论的节目形态呈多样化,出现了访谈型、论坛型、座谈型、谈话节目等新兴的电视评论节目样式,评论节目的界限日趋模糊。
形态:
在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中并没有这种称之为“电视评论节目”的节目形态,只有大量与此相近的谈话节目。如美国的《拉里.金直播》和《奥普拉.温弗瑞访谈》,英国的《特里莎》,法国的《晚间的声音》和《爱是什么》,德国的《新闻俱乐部》(Press Club),意大利的《论坛》和《化妆间》,日本的《电视加油站》等。
【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谈话类电视评论,是指以口播、解说词、谈话等有声语言为主,更多借助于听觉系统实现传播目的,这种评论方式更接近传统评论的形态。
节目共性:观众基本可以靠“听”来完整了解节目的内容,节目的构成主要由说话者的观点性言论来组合,很少有具体事实的展开。
主要类型:访谈型、论坛型、评论员评论型、主持人评论型四种主要的方式。
【电视述评】电视述评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融叙述与评论于一体,既有对事件的客观叙述、又有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电视述评以电视独有的声画结合表现手段还事件以本来面目,即所谓‘用事实说话”,“让过程说话”。
【电视新闻杂志】借鉴纸质平面媒体杂志的专题或者专栏设计的结构编排方式,把电视新闻消息类节目、专题类节目或者言论类节目,甚至纪录片、MTV等节目整合到一个大的新闻板块中,打包播出。
【电视现场直播】利用微波与卫星信号传输系统,将设在新闻现场的多人拍摄机位摄录的画面、音响,综合背景资料,通过现场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的采访、串联与评述,现场切换、编辑,实时地播出,传达给观众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电视现场报道】
广义:凡是使用电子新闻采集设备,记者进入现场画面而作的报道,如现场直播、现场采访、现场口头播报皆是。
狭义:专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进入画面,根据观察,当场口述所见所闻,直接将新闻事实报道给观众。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特点: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参与性强;现场感强
【现场报道的分类】
1.事件性现场报道
①突发性事件的现场报道:就是报道者在突发性事件现场面对摄象机对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出及时的现场报道。
②一般性事件的现场报道:是指对可预测的事件进行现场报道,即提前知道将要发生新闻的时间、地点、内容等。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