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教学大纲64学时.pdf
导论
课时分配:2学时。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二、宪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宪法学的学科地位与学科体系
一章宪法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宪法概念;宪法的特征;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刚性
宪法;柔性宪法;宪法的制定程序;宪法性法律概念;宪法惯例概念;
宪法判例概念;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的方式;宪法解释的含义:
宪法解释的分类;宪法解释的机关;违宪审查的概念。
2、理解:人民主权、人权、法治和权力制约原则;宪法解释和宪
法修改的区别;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3、掌握:评价权力制约原则的现实意义;如何实施和完善我国的
宪法解释;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课时分配:10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分类;我国的宪法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教学内容:
一节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释义
二、宪法的本质
三、宪法的分类
二节宪法创制
一、宪法制定
二、宪法修改
三、宪法解释
三节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宪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
二、人民主权原则
三、基本人权原则
四、权力制约原则
五、法治原则
四节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一、宪法形式
二、宪法结构
五节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的概念
二、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三、违宪责任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论述宪法的根本性。
3、论述宪法关系。
4、论述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
历史意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它的主要内
容、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对1982年宪法的修改。
2、理解:近代宪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条件、对1975年
宪法的历史评价、对1978年宪法的历史评价。
3、掌握:1982年宪法四次修正案的基本内容。
课时分配:2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宪法产生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历部宪法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教学内容:
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
二、宪法的发展
三、宪法的发展趋势
二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二、1954年宪法
三、1975年宪法
四、1978年宪法
五、1982年宪法
六、我国宪法的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1、论述近代宪法产生的背景
2、论述宪法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3、论述我国几次修改宪法的原因及其意义
三章国家性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国家性质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
专政相结合、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统一战线的任务、社会主义公有制
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统一战
线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很重要意义。
3、掌握: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结合。
课时分配:8学时。
本章教学重点: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的内容及其成因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形成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教学内容:
一节国家性质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