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5高考地理(新课标)大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对点集训二大气的运动规律(含2014高考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服/务/教/师 超/值/馈/赠
专题对点集训(二) 大气的运动规律
一、选择题
(2014·保定二模)在寒冷的冬夜,裸露而松散的土地上,常常可以看到生长出千姿百态的地冰花(也称为“霜柱”),有时连成一片,宛似白菊盛开。读图完成1~2题。
1.地冰花与霜的形成不同,原因是( )
A.水汽来源不同 B.风力大小不同
C.温度高低不同 D.阴晴状况不同
2.地冰花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大风降温 B.晴朗温暖
C.晴朗无风 D.阴天下雪
【解析】 夜晚地表温度降低至0℃时,从松散的土层中蒸发出来的水汽即开始在地表凝结,形成地冰花,其形成对应的天气条件是晴朗无风的夜晚。而霜的形成是晴朗的夜晚,因地表温度的降低,使大气中的水汽在地表凝结而形成的。
【答案】 1.A 2.C
(2014·山东文综)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3~4题。
3.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4.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解析】 第3题,从题干信息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甲、乙位于同一经度,在37.5°N~60°N之间,为北半球中纬度,P1等压面大致平行于等高面;而P2等压面出现倾斜,38°N上空为高压,37.5°N上空为低压,所以气流垂直运动在38°N上升,在37.5°N下沉。第4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地面37.5°N形成高压,38°N形成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甲地吹西南风,所以选B。
【答案】 3.B 4.C
(2014·浙江五校第二次联考)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读中国部分区域干燥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5~6题。
5.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推测干燥度是指( )
A.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之比
B.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C.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
D.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6.关于该区域干燥度分布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等值线弯曲的原因是位于山地背风坡
B.乙处比丙处干燥度变化慢
C.本区域干燥度自南向北递增
D.影响该区域干燥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解析】 第5题,结合区域的位置和图中的等值线分布看,东部地区的干燥度数值较小,向西北方向增大,到西北干旱地区数值又减小,而降水的分布是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小的,蒸发量向西北方向是逐渐增大的,因此干燥度是指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第6题,甲处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属森林地带,降水较多,蒸发较小,干燥度数值较小;乙处干燥度等值线较丙处稀疏,但数值变化大;图示区域降水的分布是向西北方向逐渐减小的,蒸发量向西北方向是逐渐增大的,因此影响该区域干燥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答案】 5.D 6.D
(2014·淄博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份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读图完成7~9题。
7.控制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及数值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纬度 D.海陆位置
8.图中R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 )
A.16 B.20
C.23 D.27
9.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7题,图示区域为非洲北部地区,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几乎与纬线平行,且数值自南向北降低,因此主要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第8题,图中R地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植被覆盖率较高,且为尼日尔河的发源地,说明此处地势较高,因此气温应较同纬度的内陆低,因此其外围的闭合等温线的数值为20℃,因此R地的温度应在15℃到20℃之间。第9题,甲乙丙丁四地相比,乙地位于沿海地带,且为山地迎风坡位置,降水相对较多。
【答案】 7.C 8.A 9.B
(2014·邯郸二模)每年从“冬至”开始,北半球逐渐进入了最寒冷的日子,称作“数九寒天”。我国民间自古流传着许多数九、画九和写九的风尚习俗。下图中左图为古代某画九局部图,此图的画法是:“上晴下阴,左风右雨雪中心”,即把圆形“双鱼”图,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只画出一部分以表示当日天气状况,简明清楚。读图,完成10~11题。
10.左图虚线框内(M处)所示两天的天气状况变化是( )
A.阴转晴 B.风转晴
C.雪转阴 D.雨转阴
11.右图中,可能出现左图N处天气状况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 第10题,M处之前一天画在右面,之后一天画在下面,根据题干已知,可知之前一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