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体力劳动与生理反应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讲(第一章) 体力劳动与生理反应 引言—— 引言 工业卫生学的出发点: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研究创造符合工业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预防和治疗职业疾病,以达到保护工人劳动热情和安全健康的目的; 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是保证作业人员健康和安全、提高生产率的基础工作; 引言 本章学习点: 体力劳动中的能量代谢;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及其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 2.2.1 能量代谢的概念 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ATP 能量去路:50%转为热能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续)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续) 2.2 能量代谢及有关概念(续) 2.3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 2.3.1 劳动强度的概述 2.3 劳动强度及其分级(续) 2.3.2 劳动强度的分级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 2.4.1 概述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2 疲劳的概念与分类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3 疲劳的一些规律 2、疲劳可以恢复; 年轻人比年老人恢复得快; 体力上的疲劳比精神上的疲劳恢复得快; 心理上的疲劳常与心理状态同步存在、同步消失; 所以,对于厌烦工作的人,对其采取必要的规劝和批评教育是必要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4 作业疲劳的调查与测定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5 疲劳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2.4 作业时的生理反应——疲劳(续) 2.4.6 疲劳的预防 2.4.6 疲劳的预防 谢 谢! 作业中人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和机体代谢能力之比; 我们日常所说的轻、重劳动、费力大小,或重工业、轻工业等都不能完全表达劳动强度的含义; Eg:教师、营业员、理发师、厨师等? 作业姿势是强制的,精神非常紧张等,都被列为重劳动和劳累的工作; 劳动强度的影响因素: 费力大小、工作时间率、工作环境、精神负担; —— 静力作业 动力作业 脑力劳动者、计算机操作人员、仪器监控者等所从事的作业都可归纳为静力作业,或叫静态作业(Static work); 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等长收缩来维持一定的体位; 静力作业: 特征:能耗水平不高,但却容易疲劳; 难以进行劳动强度等级的划分,一般放在疲劳中研究; 作业(劳动)的分类: 动力作业 动力作业是靠肌肉等的张力收缩来完成作业动作的,即经常说的体力劳动。 主要讨论体力劳动及其分级; 劳动强度的大小可以用耗氧量、能量消耗量、能量代谢率等加以衡量; 分三级:中等强度作业、大强度作业及极大强度作业; 为区分劳动强度大小,将其划分等级是必要的; (1)按耗氧量进行分级(国外) 中等强度作业(指氧需不超过氧上限的作业) 中等强度又可分为6级:很轻、轻、中等、重、很重、和极重; 各级指标参见表1-5(资料摘自国际劳工局,1983); 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氧上限的作业) 即在氧债大量积累的情况下作业; 如负重爬坡、手工挥镐或锻打; 这种作业只能持续10分钟,不会更长; 极大强度作业 指完全无氧的条件下的作业; 短跑、游泳比赛,持续时间不超过2min; 大强度作业和无氧作业不进行劳动强度分级; (2)按能量消耗量进行分级 1升氧的热价约20~21kJ,乘以耗氧量即为能耗量; 无实质性意义; 表1-6是日本学者研究的分级,把劳动强度分为5级; (3)按RMR进行分级 (4)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国家标准(GB3689—83) 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劳动卫生研究所调查测定262个工种的劳动工时、能量代谢和疲劳感等指标,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了这一标准; I=3T+7M 劳动强度指数I的计算公式: 式中:I——劳动强度指数;M——8小时工作日平均能量代谢率;T——净劳动时间率; 劳动作业时人体对氧的需要量大增,代谢量也随之增大,产生的能量供机体各部分做功使用,同时迅速排出大量代谢产物,使得人体内各系统均发生了变化。人对这些变化的直接感受(反应)就是疲劳; 作业疲劳是劳动生理的一种正常表现; 人们之所以重视对疲劳的研究,一是因为它的复杂性(涉及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原因),二是因为它的重要性(安全——事故;管理——质量、效率;卫生——健康、积劳成疾); 一般是指经过一定量的劳动(活动)以后,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出现明显下降,不能保持原有作业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 1、疲劳的概念 当人体出现疲劳时,人就会在主观上也表现出疲劳感;但疲劳和疲劳感又是有区别的; 疲劳一般是生理指标,比较客观; 疲劳感通常是心理指标,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 谁先出现,可因人因事而异; 在正常状态下,从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