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庸》注概述_原创精品文档.pdf

发布:2025-02-26约3.42万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庸》注概述--第1页

《中庸》注

[1][2][3]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

[4]

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5][6]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7][8]

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9][10]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天命”:天所命令、所赋予的。“性”:人的本性。“之谓”:

“之”指代“谓”字前面的内容,“之谓”表示给“谓”字后面的内

容下定义。下同。“天命之谓性”:上天赋予的叫做性。最近出土的

郭店楚墓竹简《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从天降。”

[2]“率”:循,顺。《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

章。”“率性之谓道”可与后文“自诚明,谓之性”并观。

[3]“修”:修行、修明。“教”通“效”,仿效,学习。下同。

“修道之谓教”可与后文“自明诚,谓之教”并观。

[4]“须臾(音余)”:瞬间。

[5]“戒慎”:警戒谨慎。“乎”:于。下不在句末作感叹词者同。

“睹(音堵)”:见。“闻”: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

不闻”:指警戒、恐惧于没有看到、没有听到(偏离道)的情况,也

即是意识尚未与外物接触的内心活动状态。

《中庸》注概述--第1页

《中庸》注概述--第2页

[6]“莫”:没有。“见”通“现”。下同。“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没有比隐匿的地方更显现的,没有比细微的事物更显著的。“慎

其独”:即“诚其意”。见上文注。马王堆帛书《五行·说》:“慎

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旧注以为“独”是指独

居、独处,恐误。

[7]“谓之”:“之”指代“谓”字前面的内容,“谓之”就是给

它一个名称,可以解释为叫做、称为。下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中”:喜怒哀乐未表现于外时的状态,称为中。《中庸》认为性源自

于天,是上天的赋予,“喜怒哀乐之未发”即是性未受外界干扰时自

然、和谐的状态。

[8]“中(音众)节”:合乎法度、礼节。“和”:和谐。

[9]“达”:通达。下同。

[10]“致”:达到,求得。“致中和”:指达到人性(“喜怒哀

乐”)与行为的双重和谐。“位”:正位,引申为安于其所。“育”:

(得到)养育。

[1][2]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

[3][4]

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5][6][7]

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

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

[8]

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中庸》注概述--第2页

《中庸》注概述--第3页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