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生理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 女性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月经及月经期临床表现 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雌、孕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性激素生理作用 月经周期的调节 子宫的变化 月经 ( menstruation ) 月经血:暗红色不凝血,混有子宫内膜碎片、 炎细胞、宫颈粘液及脱落阴道上皮 75%动脉血,25%静脉血 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21 ~ 35日,平均28日 经期:2 ~ 7日 经量:30 ~ 50ml 初潮:13 ~ 15岁 16岁尚未来潮,应警惕 卵泡的发育与储备 妇女一生的卵细胞储备始于胎儿期 约二十周时达高峰(月700万个) 出生时约剩200万个 初潮时约30万-40万个 一生约排出400个成熟卵子 99.9%卵泡皆退化 绝经时卵母细胞已基本耗竭 卵泡的闭锁 自胚胎5-6月起,在卵泡生长发育的同时,卵泡闭锁的过程也在进行。 99.9%的卵细胞皆以卵泡闭锁的形式退化,机制尚未阐明。 闭锁后的卵泡内部被纤维组织代替,基底膜外的卵泡内膜细胞却肥大,衍变为次级间质细胞,在LH刺激下仍能生成雄激素。 卵泡期 (早) 卵巢内一组窦状卵泡群被募集并长大 卵泡期(中) 优势卵泡脱颖而出 月经周期第7天(FSH阈值最低的卵泡) 优势卵泡分泌更多的E2,反馈抑制垂体FSH的分泌,使其它卵泡退化。 优势卵泡决定了该周期卵泡期的长短,血清及卵泡液E2水平与优势卵泡的体积正相关 卵泡期 (晚)--排卵前 排卵前卵泡: 月经周期第11-13天 优势卵泡迅速增大,分泌E2,血浓度达 到1100 Pmol/L(300pg/ml)左右 FSH刺激颗粒细胞出现LH及PRL受体 卵泡期 (晚)--排卵前 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 出现血LH和FSH峰,机制: ? E2高峰的正反馈作用 ? LHRH的自启效应 ? 孕酮的协同作用 血LH和FSH峰后约34-36小时发生排卵。 排卵与纤溶酶激活,前列腺素、组织胺的 作用以及平滑肌纤维收缩有关。 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恢复与完成,形成次级 卵母细胞;开始第二次减数分裂,并中止 于中期(MⅡ)阶段。 腹腔镜下观察到的动态排卵过程 排卵后(卵子的归宿) 受精:MⅡ期卵细胞受精子的激活,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卵精原核相互融合,染色体重组,形成新的个体。 未受精:排卵后12-24小时后卵子即开始退化。 黄体形成及退化流程图 卵泡发育成熟过程Ⅰ 卵泡发育成熟过程Ⅱ Ⅲ 雌激素:排卵前高峰;排卵后7~8日高峰 孕激素:排卵后7~8日高峰 性激素作用机制 脂溶性小分子,扩散进入细胞浆 激素-胞浆受体复合物 进入细胞核 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激发DNA转录 胞浆内蛋白合成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雌激素---女性全面的需要 雌、孕激素与女人 雌激素:完全的女人 孕激素:安全的女人 雌激素的基础上 制约雌激素 保护女人 雌、孕激素与女人 女性一生中重要的激素 一生的需要 治疗妇女一生中各种雌孕激素缺乏的疾病 月经期:宫颈黏液量少 卵泡期:排卵前分泌量达高峰 拉丝度可达10cm,显微镜下可见羊齿状结晶 阴道上段周期性变化明显 卵泡期:底层细胞增生变为中层及表层细胞 表层细胞角化程度高 阴道上皮内糖原分解为乳酸,阴道pH值4~5 黄体期:阴道上皮加速脱落 多为中层或角化前细胞 阴道脱落细胞形态变化反映卵巢功能 卵泡期: 纤毛细胞生长、非纤毛细胞分泌增加、肌层节律性收缩增加 卵泡期:雌激素作用, 乳腺管增生 黄体期:孕激素作用, 乳腺小叶,腺泡增生 经前期:乳房胀痛,乳腺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 月经周期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HPOA (hypothalamus - pituitary - ovarian axis,) 下丘脑 下丘脑:HPOA的启动中心 下丘脑弓状核神经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 - releasing hormone,GnRH) 卵泡刺激素释放激素(FSH - RH) 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 - RH) 经门脉系统进入腺垂体,促进FSH/LH合成 呈脉冲式释放,其频率与月经周期时相有关 受垂体促性腺激素和卵巢激素反馈调节 垂体分泌的激素 腺垂体(前叶) 生长激素(G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促甲状腺素(TSH) 催乳素(PRL)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