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法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益气养阴法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IPF)是间质性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病理表现为寻常型间质性肺炎[1],其病变仅局限于肺部,可引起弥漫性肺纤维化,从而导致肺功能损害和呼吸困难。IPF一般为隐袭性起病,其主要症状是顽固性干咳和劳力性气促。在临床上,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在肺脏表现出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其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硬化症(SSc)、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等最具有代表性[2]。据国外文献报道,IPF确诊后平均存活时间为2-4年,5年生存率为30%一50%[3]。
IPF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所以探索IPF发病机制成为众多医学工的当务之急。现阶段IPF的临床治疗一般局限于非特异性抗炎、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西医治疗,但其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且副作用明显。相关文献报道:没有任何药物治疗证明能改变或逆转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炎症过程[4]。针对这种现状,所以寻求治疗IPF的有效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医的字典里,并没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这一名词,但根据该病的临床特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的“肺痹”、“肺痿”等范畴。现阶段大量文献报道了中药对IPF治疗有一定的疗效,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治疗IPF上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所以如何运用祖国的传统医学治疗IPF,展现出了良好前景。目前伴随着符合临床患者IPF病理改变的动物模型的出现,为实验性肺间质纤维化的防治机理研究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研究途径。
本实验所用益气养阴方为恩施民间治疗IPF的经验方,在临床上治疗IPF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我校附院临床用于治疗IPF患者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它较好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建立经典的肺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以益气养阴为法,用相应方药治疗进行干预治疗,来探求益气养阴方对IPF的作用机制,加快其临床运用的广度,为临床治疗IPF提供理论依据。
本病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器有着密切相关。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气基本运行形式为宣发肃降。肺主司呼吸表明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主一身之气表明肺脏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及运行;主行水表明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及排泄;朝百脉表明全身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维持机体正常运行;主治节说明肺气拥有治理调节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一般而言,外邪侵肺,多影响肺气的宣发,可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恶寒无汗等症;内伤及肺,则多影响肺气的肃降,可致呼吸短促,咳喘气逆等症。IPF患者多数呈现“肺气虚”之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顽固性干咳,肺功能明显下降等;因肺气失宣致胸闷气急或发为哮喘,因肺失肃降致喘咳气逆,因一身之气不足致声低气怯或肢倦乏力。
肺与脾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方面密切联系。肺主呼吸,吸入清气,脾主运化,生成谷气。一身之气由宗气与元气合成,一般由宗气决定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又由清气与谷气汇于肺中形成,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表明只有在肺脾共同作用下,才能确保宗气和一身之气的生成。肺脾两脏协调配合是津液正常代谢的重要环节,若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湿生痰,进而影响肺失宣降致咳嗽咳痰,喘息气促,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五行之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脾与肺是母子关系,在病理上,肺气虚累及脾即子病犯母,脾气虚及肺即母病及子,均导致肺脾两虚之候。IPF患者脾虚气弱,无以生化,布散津液,或胃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均可导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
肺与肾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方面密切联系。肺肾之气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行;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主纳气,两者互为影响,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正常运作;肺肾阴阳,相互资生,五行之中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与肾是母子关系,肺阴不足和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出现,亦可互为因果,终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能资助肺阳,温暖肺阴及肺津,调节津液输布。临床上若久病及肾,肾气不足,气不化津,或肾阴亏耗,均可导致肺失濡养。
在中医传统著作中,并没有完全与IPF相对应的病名。但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咯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为主,且具有慢性经过或长时间反复发作等特点,所以多将其列入“肺痿”、“咳嗽”、“肺痹”、“喘证”等病名中。我们从IPF病机病理的研究出发,可以发现“肺痹”与“肺痿”的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症状最为相似。
所谓痹者,即痹阻不通之意;所谓痿者,即痞弱不用之意。IPF中早期会出现痰瘀阻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