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自然地理地理试卷.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届高三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第一卷(共30题,每题2分)
?某科研小组对我国某海岛(图1)进行了考察,并观测绘制了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示意图(图2)。读图,回答1~3题。 图1 图2
1.该地可能位于A.群岛 B.台湾岛 C.钓鱼岛 D.南沙群岛
.在一年的观测中,该小组看到正午太阳在方的时间大约是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太阳从a到b的时段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南沙群岛昼B.台湾各地正午变C.盛行偏北风D.舟山群岛
6.此时北京时间为( )A.14:40 B.9:20 C.21:20 D.15:20
7.若Q点为67°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波斯湾驶出的油轮顺流而下直奔马六甲海峡 B.上海中小学午休时间延长
C.澳大利亚小麦带正在抢收 D.海河流域处于汛期
某同学在北半球某地利用日影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当竖直的竹竿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正好是12点40分,日影与竹竿正好等长,右图是这一天的光照图,据此回答8~9题。
8.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
A.(0°,120°E)
B.(0°,110°E)
C.(10°S,120°E)
D.(10°S,110°E)
9.该同学所在的地理坐标为 ( )
A.(45°N,120°E)
B.(35°N,110°E)
C.(45°N,110°E)
D.(35°N,120°E)
表1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表完成10~11题。
纬度(°N) 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10.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 B. 地形 C. 大气环流 D. 洋流
11.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甲地(位置见下图)气温年较差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题。.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处在盛行西风背风坡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D.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下图是夏季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分布示意图,N市日出时间7:20,日落时间21:00(北京时间)。完成14~16题。
14.N市可能位于 A.美国中央大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恒河平原下游 D.尼罗河三角洲
15.该天气系统过境N市,可能出现
A. 淫雨霏霏 B. 大雪纷飞 C. 持续干旱 D. 狂风暴雨
16.该天气系统北移过境N市,该市的风向
A.东北风转西南风 B.东南风转西南风 C.东北风转西北风 D.西北风转偏南风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干流区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图”,读图回答
17.根据图示信息可推测,该河流( )
A.冬季无结冰现象
B.以雨水补给为主
C.水位季节变化小
D.下游径流量最小
18.与1985年-2000年对比,该流域2000年-2010年水体面积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蒸发量加大,下渗严重
B.耕地面积扩大,农田灌溉量增大 C.城镇规模过大,需水量增大
D.林地、草地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差
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19~20题。
19.位于甲地附近的某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甲乙之间虚线是行进路线。关于行进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①处远眺学校美景 B.在②处欣赏峡谷雄姿
C.在乙地感受飞流直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