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4.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古诗题材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昔胜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等。
送别诗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爱情诗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
《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哲理诗
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边塞诗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田园山水诗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行旅诗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咏史诗(怀古诗)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咏物诗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其它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方法指导:
1.关注古诗题材,根据不同题材特点推断思想感情。
本诗属咏史诗,咏史诗一般会通过古今对比,抒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世沧桑、自然永恒等感感慨。
2.关注诗歌形象,依据形象特点推断思想感情。
诗歌形象(人、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形象的特点是解读诗人情感的钥匙。“浮云蔽日”是景物形象描写,是哀景,且有其喻义。“长安不见”是人物形象描写,写出不得君王重用的境遇。
3.关注诗歌中的“情点”(直接表明思想或情感的词句)。此诗末句的“愁”便是情点。
4.关注作者,知人论世。联系李白长安三年的生活经历。李白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进入长安,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唐玄宗只给他一个供奉翰林(文学侍从官)的职位,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在长安三年又见不得高力士等小人蒙蔽君王,于是呼出“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了长安。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3江苏卷)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4分)
【分析】引题要求作分析,分析的对象题干中已经作出的规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平淡何来?激烈何来?“山”静、“花”可醉、“鸟”好,抓住这些形象的特点,可见作者在营造一种闲适悠远的意境,这就是题干中的所谓“平淡”。而“世味门常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