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针灸发挥(word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董氏奇穴针灸发挥
第一篇 经穴学
第一章 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论阴掌及阳掌皆属之,“董氏正经奇穴学”原载廿七个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几个穴位组成,因此总计有五十二个穴点之多,这些穴道与香港所传“廿八手针点”位置与功效均不相同,董师能在手指上研究发现这些穴道确属不易。
这些穴道,均有其独特疗效,唯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师常用,原书未载,而个人加以补充者,当属更多)着实令一般人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穴位,实则手指部位之穴道,分布最有规律,以下我就几点找穴方法加以说明:
一、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心而言,靠大指侧称为“外侧”,靠小指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大指侧)黑白肉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小指侧)黑白肉际,为E线,E与C之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位,关系甚为重要。(如图1)。
二、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称小侧),内侧(近大指之掌侧,简称大侧)及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中央则刺以皮下针(见图2)。
三、四项分点:依穴道之位置,不论阴阳掌,其分布不外下列四项:
①、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即1/2处)取穴(如中间穴)。
②、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如木穴)。
③、三穴(四分点法):两指节间若有三穴,则先就两指纹之中点取穴,再以此中点穴距两边之中点各取一穴(整体而言即两指间之四分之一处各取一穴)。
④、五穴(六分点法):连续五穴之穴位不多,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应用之机会则甚多,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时先取两指纹之中点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纹各1/3处取一穴计五穴(整体而言,即于两纹间划分六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
以上为手指部位寻穴规律,是寻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则,若能熟记上面原则,那么寻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会困难,而且是很容易的。
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左外开3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左3分是穴。
手术:五分针,正下1分为心脏分支神经;正下2~2.5分为大小肠神经。
注意:禁忌双手取穴。
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高2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2分是穴。
手术:五分针,正下1分治心脏,2~2.5分为肺分支神经。
注意:禁忌双手取穴。
说明:大间、小间两穴皆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B线上,取穴采三分点法,即以两指节距离之1/3处各取一穴,在上者(靠指尖者)为小间,在下者(靠掌者)为大间。
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2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2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2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2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说明:浮间、外间两穴均在阴掌食指第二节之B线上,取穴采三分点法,下穴为外间,上穴为浮间。
中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
主治: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1~2.5分。
运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主治疝气之特效针。
注意:禁忌两手同时取穴。
说明:①、上述之大间、小间、外间、浮间、中间等穴均忌双手取穴,一般而言,单手取穴,以男左女右为准则。
②、上述诸穴为治疝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果更佳。
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燥。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0.5分。
说明:①、木穴位于阴掌食指第一节D线上,计有二穴,取穴采三分点法,临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为准。
②、木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于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