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课(初升高衔接)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高中化学第一课(初升高衔接)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中化学第一课(初升高衔接),教材选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一章《化学科学与生活》第一节《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础科学》进行讲解。内容包括:
1.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2.化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推理和模型构建。
3.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源等。
4.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
5.学习化学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
2.发展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规律。
3.增强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培养学生基于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基本概念。
2.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
难点:
1.物质组成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实验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
2.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化学变化的过程,理解物质性质与组成的关系。
3.针对实验操作技能的难点,分步骤进行演示,强调关键操作要领,并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4.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5.定期进行反馈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巩固。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化学试剂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化学教学软件、在线化学教育资源库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验演示、学生实验操作、互动式问答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基础概念预习资料,包括PPT和视频。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举例说明物质的组成如何影响其性质?”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进度和提交的预习笔记。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作用与目的: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提前让学生接触重点概念。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案例,如燃烧、腐蚀等,引出物质性质与组成的关系。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分子等,并解释它们与物质性质的联系。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实验,如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分析其组成与性质的关系。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和实验中产生的问题。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观察中。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实验,记录观察结果,讨论物质组成与性质的关系。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实验中的观察疑问,参与讨论交流。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直观理解重点难点。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和思维碰撞。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实验技能。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物质性质和组成相关的作业,如分析不同物质的化学性质。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科普文章和视频,供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提供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加深对物质性质和组成关系的理解。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升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