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掌握心肺复苏技巧 说课稿.docx
初中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掌握心肺复苏技巧说课稿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初中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掌握心肺复苏技巧说课稿
设计思路
本节课结合初中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急救意识为核心,围绕心肺复苏技巧展开教学。首先通过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通过示范和分组练习,让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技巧;最后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培养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发展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心肺复苏的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勇于担当,有效救助他人;以及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与他人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技巧。
难点:1.正确识别心肺复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精确掌握按压深度、频率和呼吸比例。
3.实际操作中的情绪稳定和快速反应。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强化理论知识:通过视频、PPT等形式,详细介绍心肺复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操作步骤和技巧,确保学生理论基础扎实。
2.分步示范与练习:将心肺复苏操作分解成多个步骤,逐一示范并让学生跟随练习,直至熟练掌握。
3.情景模拟训练:设计紧急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提高应对真实情况的能力。
4.反馈与纠正: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确保动作准确无误。
5.实战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心肺复苏实战演练,增强其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快速反应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介绍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结合视频案例增强直观感受。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紧急情况下的心肺复苏过程,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
3.利用模型和教学辅助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分组练习,巩固操作技能。
4.应用多媒体教学,如PPT和教学视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教学实施过程
一、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要点的视频,要求学生观看并记录关键信息。
设计预习问题:提供几个关于心肺复苏的场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进行急救。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回答,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记录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提供的场景问题,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答案。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答案提交至微信群,以便教师检查。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观看视频,培养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共享资源,监控学习进度。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紧急救援现场的视频,引出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包括评估环境安全、判断意识、呼吸和脉搏、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如何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互相学习和纠正。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出疑问,与同学和教师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合作学习法:分组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掌握急救技能。
三、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心肺复苏的相关习题,要求学生巩固知识点。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心肺复苏的拓展学习资料,如专业书籍和在线课程。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提高急救知识水平。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急救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知识点梳理
1.心肺复苏的定义与重要性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用于救助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