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安全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docx
2024-2025学年安全心理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安全心理教育与自我保护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3)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30日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教学内容:
1.认识安全心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2.学习防范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
3.掌握紧急情况下的求助方法及自我保护技巧。
4.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实践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遇到不良行为时的应对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安全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习兴趣。
4.情景剧表演:通过表演,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全心理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安全心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学会防范和处理校园欺凌、网络暴力等问题。
3.增强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求助技巧。
4.结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安全素养,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培养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评估自身安全状况,主动采取预防措施,提高安全意识。
2.增强学生社会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遇到问题时寻求帮助,有效沟通,共同解决安全问题。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识别潜在危险,分析安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
4.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抵制网络暴力,保护个人隐私。
5.结合课本内容,将安全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方法,如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接触危险物品等。此外,通过课本学习,学生对网络安全、防范欺凌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
2.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学习兴趣较浓。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倾向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在面对实际危险时,难以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对;对于网络暴力等隐蔽性较强的安全问题,缺乏识别和防范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课本,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安全教育活动道具。
2.软件资源:安全教育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分析材料。
3.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班级群组交流平台。
4.信息化资源:电子课本、在线安全教育资源、安全知识互动小游戏。
5.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竞赛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安全心理教育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安全心理教育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安全心理教育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安全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安全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安全心理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安全心理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安全心理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安全心理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安全心理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安全心理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安全心理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安全心理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安全心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安全心理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安全心理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安全心理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