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ysb列管式换热器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
第一节 推荐的设计程序
一、工艺设计
1、作出流程简图。
2、按生产任务计算换热器的换热量Q。
3、选定载热体,求出载热体的流量。
4、确定冷、热流体的流动途径。
5、计算定性温度,确定流体的物性数据(密度、比热、导热系数等)。
6、初算平均传热温度差。
7、按经验或现场数据选取或估算K值,初算出所需传热面积。
8、根据初算的换热面积进行换热器的尺寸初步设计。包括管径、管长、管子数、管程数、管子排列方式、壳体内径(需进行圆整)等。
9、核算K。
10、校核平均温度差(。
11、校核传热量,要求有15-25%的裕度。
12、管程和壳程压力降的计算。
二、机械设计
1、壳体直径的决定和壳体壁厚的计算。
2、换热器封头选择。
3、换热器法兰选择。
4、管板尺寸确定。
5、管子拉脱力计算。
6、折流板的选择与计算。
7、温差应力的计算。
8、接管、接管法兰选择及开孔补强等。
9、绘制主要零部件图。
三、编制计算结果汇总表
四、绘制换热器装配图
五、提出技术要求
六、编写设计说明书
第二节 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一、换热终温的确定
换热终温对换热器的传热效率和传热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在逆流换热时,当流体出口终温与热流体入口初温接近时,热利用率高,但传热强度最小,需要的传热面积最大。
为合理确定介质温度和换热终温,可参考以下数据:
1、热端温差(大温差)不小于20℃。
2、冷端温差(小温差)不小于5℃。
3、在冷却器或冷凝器中,冷却剂的初温应高于被冷却流体的凝固点;对于含有不凝气体的冷凝,冷却剂的终温要求低于被冷凝气体的露点以下5℃。
二、平均温差的计算
设计时初算平均温差(tm,均将换热过程先看做逆流过程计算。
1、对于逆流或并流换热过程,其平均温差可按式(2-1)进行计算:
(2—1)
式中,、分别为大端温差与小端温差。当时,可用算术平均值。
2、对于错流或折流的换热过程,若无相变化,则要进行温差校正,即用公式(2-2)进行计算。
(2-2)
式中是按逆流计算的平均温差,校正系数可根据换热器不同情况由化工原理教材有关插图查出。一般要求>0.8,否则应改用多壳程或者将多台换热器串联使用。
三、传热总系数K的确定
计算K值的基准面积,习惯上常用管子的外表面积。当设计对象的基准条件(设备型式、雷诺准数Re、流体物性等)与某已知K值的生产设备相同或相近时,则可采用已知设备K值的经验数据作为自己设计的K值。表2-1为常见列管式换热器K值的大致范围。由表2-1选取大致K值,
表2-1 列管式换热器中的总传热系数K的经验值
冷流体 热流体 总传热系数W/m2.℃ 水 水 850-1700 水 气体 17-280 水 有机溶剂 280-850 水 轻油 340-910 水 重油 60-280 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 115-340 水 水蒸汽冷凝 1420-4250 气体 水蒸汽冷凝 30-300 水 低沸点烃类冷凝 455-1140 水沸腾 水蒸蒸汽冷凝 2000-4250 轻油沸腾 水蒸汽 455-1020 用式(2-3)进行K值核算。
(2-3)
式中:(-给热系数,W/m2.℃;
R-污垢热阻,m2.℃/W;
δ-管壁厚度,mm;
λ-管壁导热系数,W/m.℃;
下标i、o、m分别表示管内、管外和平均。
当时近似按平壁计算,即:
在用式(2-3)计算K值时,污垢热阻、通常采用经验值,常用的污垢热阻大致范围可查《化工原理》相关内容。
式中的给热系数(,在列管式换热器设计中常采用有关的经验值公式计算给热系数(,工程上常用的一些计算(的经验关联式在《化工原理》已作了介绍,设计时从中选用。
四、传热面积A的确定
工程上常将列管式换热器中管束所有管子的外表面积之和视为传热面积,由式(2-4)和式(2-5)进行计算。
(2-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