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10 任末学习.doc

发布:2018-06-06约2.8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趣文导读 谎 鼓 一说谎者曰:“敝处某寺中有一鼓,大几十围,声闻百里。”傍又一人曰:“敝地有一牛,头在江南,尾在江北,足重有万余斤。岂不是奇事?”众人不信。其人曰:“若没有这头大牛,如何得这张大皮,幔得这面大鼓?” 【译文】 有个说谎的对人说:“我们那某某寺庙里有一鼓,几十人才能围过来,声闻百里。”旁边又一个人说:“我们那有一头牛,头在江南,尾在江北,脚重一万多斤,难道不是稀奇之事?”众人不相信。那人说:“如果没有这样大的牛,就不会得到那样大的牛皮,那么用什么去蒙那张大鼓。”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本文作者王嘉(?-390年),字子年,陇西安阳(治今秦安县东)人。是当时的一个方士,滑稽好语笑。 本文选自《志怪小说集》。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文中人物任末,字叔本,蜀郡每(今属成都市新都县)人,东汉学者和教育家。他自幼勤奋好学,通晓《五经》,对西汉齐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 【文言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东晋·王嘉《拾遗记》) 【古今对碰】 原文 注释 译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负】背着。【笈(jí)】书箱。【阻】阻碍。 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每】经常。 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 【或】有时。【编】搭。【庵(ān)】茅草小屋。 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 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荆】一种有刺的灌木。 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蒿】野草。 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书】写。【题】记写。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来记述其中的事情。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悦】佩服。【易】交换。 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 【非】圣人之言不视。 【非】不,不是。 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 【夫】发语词。【虽】即使。【存】存活。 他临终时告诫别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谓】称为。 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作品赏析】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 三、强化训练(共30分) 1.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0分) ① 负笈不远险阻 ( ) ② 每言人若不学 ( ) ③ 则何以成 ( ) ④ 或依林木之下 ( ) ⑤ 削荆为笔 ( ) ⑥ 暗则燃麻蒿以照 ( ) ⑦ 题其衣裳 ( ) ⑧ 门徒悦其勤学 ( ) ⑨ 更以净衣易之 ( ) ⑩ 临终诫曰 ( ) 2. 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 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②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③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④ 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