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 - 浙江大学.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营养性贫血NURITIONAL ANEMIA 营养性贫血是指因机体造血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如铁、叶酸、维生素B12等物质相对或绝对地减少,使血红蛋白和/或红细胞的生成不足,以致贫血的一种疾病。 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青少年、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以及胃肠道等疾病所致营养物质吸收较差的患者。 缺铁性贫血及巨幼细胞贫血是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的类型。 缺铁性贫血 IDA Iron Deficiency Anemia 缺铁性贫血 (IDA) 内容(CONTENTS) 概述 铁在体内的代谢 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防和治疗 概述(Introduction) 定义 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形成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其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 临床特点 发病 铁在体内的代谢 (Metabolism) 概念(Concepts): 血清总铁结合力 (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 血清铁 (serum iron, SI) 转铁蛋白饱和度 (transferrin saturation, TS) 铁在体内的代谢 (Metabolism) 含 量 新生儿 75mg/kg 儿童 35-70mg/kg 成人 M 50mg/kg F 35mg/kg 分 布 血红蛋白(65%) 肌红蛋白(3%-5%) 储存铁 (30%) 铁蛋白 含铁血黄素 酶 (0.2-0.4%) 血清铁 铁在体内的代谢 (Metabolism) 铁的需要量和排泄量? 需要量: 排泄量: 成人 1mg/d 1mg/d 4mo-3yr 1mg//kg (15ug/kg/d) 早产儿 2mg/kg 铁在体内的代谢 (Metabolism) 铁的来源 内源性:衰老红细胞释放(主要) 外源性: 食物铁(量少,1-1.5mg/d) 黑木耳/海带/猪肝 肉类/蛋类/豆类/绿叶蔬菜 乳类 铁在体内的代谢 (Metabolism) 铁的吸收与运转 主要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上端粘膜 食物中铁的吸收率 1-20% 谷类、蔬菜 1% 肉类、 鱼类、 禽类 10-25% 母乳/牛乳 50%/10% 影响铁吸收因素 Positive factors 维生素C/ 果糖/ 氨基酸 Negative factors 碱性环境/草酸/植酸/钙/磷 咖啡/茶叶-鞣酸 铁在体内的代谢 (Metabolism) 铁的储存和利用 铁在体内的代谢 (Metabolism) 动物食品 非动物食品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 胶状氢氧化高铁) 胃:胃酸 胃蛋白酶 蛋白分解酶 游离盐酸 血红素 三价铁 血红素分解酶 *Vit C 肠: 二价铁 十二指肠 空肠上 三价铁 肠粘膜细胞 转运铁蛋白* 入血 脱落入肠道 肝脾储存 骨髓造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Pathogenesis 病因 先天储备不足或丢失 生长发育快 铁摄入不足* 铁丢失或消耗增加 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Mechanism 病因 先天储备不足或丢失 早产儿/双胎多胎/低体重儿/脐带节扎过早 妊娠母亲严重贫血 病因和发病机制 Etiology Mechanism 病因 生长发育快 生后3-5 mo / 1yr 早产儿 青春期 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Mechanism 病因 铁摄入不足 乳类/谷类食物含铁低 铁吸收的影响因素 长期腹泻/急慢性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Mechanism 病因 铁丢失或消耗增加 长期慢性失血(每毫升血含铁0.5mg) 鲜牛奶喂养 长期反复感染 发病机制 缺铁对血液系统影响 发病机制 缺铁对非造血系统影响 肌红蛋白合成 含铁酶活性 铁缺乏演变过程 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 起病缓慢 血液系统症状 贫血一般表现:苍白、疲乏、头晕 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常见于婴幼儿 3.非造血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 RBC大小不等,以小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 MCV、MCH、MCHC WBC、BPC多正常 实验室检查 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