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的探讨.doc

发布:2018-10-14约3.6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摘要]综合调查分析某岩质边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稳定性,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 稳定性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U213.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276-2   1工程概况   该岩质边坡主要为一处天然形成的危岩体,主要由中风化云母石英片岩构成,均未采取工程措施支护。该边坡平面近似弧形,全长约30m,坡高约15~17m;坡度较陡,一般约70~85°,中段中、下部局部悬空、反倾;坡向约125~145°;上部及西南侧坡面植被多较发育;坡体主要由中风化云母石英片岩构成,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见次生小断层,岩体较破碎,中段下部见数条小型卸荷节理。边坡坡顶为观景平台与边坡断面距离约2~7.5m,为自然斜坡,斜坡植被发育。   2工程地质条件   2.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该边坡岩土层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自上而下可划分为人工填土层(Qml)、残积土层(Qel)、震旦系(Z)三部分,各岩土层的分布和特征分述如下:   2.1.1人工填土层(Qml)   土性为素填土,呈灰、灰黄等色,成分主要包括粘性土、砂砾、碎石和风化碎岩块等,稍湿,基本完成自重固结。本层分布广泛,揭露厚度1.8~2.7m。   2.1.2残积层(Qel)   由云母石英片岩风化残积而成,土性主要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灰褐等色,稍湿,硬塑状,粘性较差,浸水较易软化崩解。本层分布不广泛,揭露厚度2.9m。   2.1.3基岩(Z)   基岩岩性为震旦系云母石英片岩。按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划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和中风化三个风化岩层,各岩层的分布及特征描述如下:   (1)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主要呈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呈坚硬土状,原岩结构清晰,含较多石英颗粒,浸水易软化崩解,属极软岩。本层分布不广泛,层厚5.4m。   (2)强风化云母石英片岩:呈褐黄、灰白、灰褐等色,岩石风化强烈,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原岩结构清晰,手折可断,浸水易软化崩解,岩块敲击易散,属软岩,局部夹中风化岩块。本层分布广泛,各孔均有揭露,厚度1.5~15.8m。   (3)中风化云母石英片岩:呈灰白、肉红、灰褐、褐黄等色,变晶结构,平行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较破碎,局部见次生褐铁矿化,敲击声较哑~稍脆,属较软岩,局部夹强风化岩。本层分布广泛,揭露厚度为7.2~21.2m。   2.2节理   该边坡中风化云母石英片岩的片理产状为264°∠43°,故该坡段总体属反向坡。节理裂隙发育,多呈闭合状,偶见微张,裂面多光滑平整,无胶结,充填物少,泥化不明显,中段下部坡体见数条小型卸荷节理。根据现场调查和测量,该坡段主要的节理包括:1#节理245°∠29°、2#节理295°∠35°及3#节理130°∠65°。   2.3断层   该坡发现有4条次生小断层(编号F1~F4),它们的特征分述如下:①F1断层:为压扭性次生断层,上盘向外运动,产状260°∠35°,宽约0.5m,局部见碎裂岩发育,泥化不明显,上盘擦痕明显、光滑。②F2断层:位于坡脚悬空弧形岩体西北翼,可见长度约1.2m,产状330°∠42°,宽约1~3cm。③F3断层:总体呈水平状展布,可见长度约10m,产状265~295°∠15~25°,上部倾角较缓,断面张开约5~40cm,北侧与F1斜交。④F4断层:可见长度约5m,局部见次生褐铁矿化,产状132°∠87°,西南侧与F1斜交。   2.4坡体地下水主要特征   结合地质条件及边坡勘查钻孔静止水位进行分析,预计该边坡地下水位位于坡脚地面以下约3~5m;旱季坡顶静止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推测一般约25~30m。因风化岩层的节理裂隙发育,透水性良好,地下水容易向附近沟谷排泄,故勘查区地下水位埋深较大,本次多数钻孔测量不到地下水位;其良好的透水性也致使雨季地下水位将明显抬升。根据区域水位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勘查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一般约20m。   3已发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本岩质边坡整体即为一处危岩体。该危岩体平面近似弧形,全长约30m,坡高约15~17m;坡度约70~85°,多数坡段接近直立;坡向约125~145°。主要由中风化岩构成,局部夹强风化岩,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见次生小断层,岩体较破碎,下部见数条小型卸荷节理;节理面多闭合。   该危岩体未采取措施支护,故日常偶有掉块现象。因坡面裸露,岩体节理裂隙发育,潜在局部失稳的可能,对坡脚、坡顶建(构)筑物及人员存在威胁。   4边坡稳定性分析   该边坡除顶部分布少量素填土、残积土、全风化岩和强风化岩外,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结构面与坡面的组合关系。下面分别对顶部覆盖层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