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浅谈.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浅谈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有经济在国民
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
民经济的支柱, 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 巩固公有制经济, 主要
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国家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发展公有制经济, 主要是发挥国有经
济的主导作用。
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建国初期, 我们为了优
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拥有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 半个世纪过去了, 随
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
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对大多数国有资产进行处置, 将其变现充
实社会保障基金或者直接用于社会救济, 从实物或账面上来看, 国有资产没有了, 但这种处
理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 那么, 这种处置应该同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
具有同样的效果。事实上,这种处置方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长期目标取向。 但是,在
这种处置方式尚没有完全铺开之前, 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仍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 几乎涉足国民经济各领域所有
行业。改革开放后 ,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 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呈现出不断减
少的趋势 , 但是 , 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
的支柱和依托,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很重要来源, 是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者, 是国家经济竞争
和综合国力的主要体现力量。 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总体效益较差, 发展状况与其在国民经济中
地位及所占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不相称,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有许多难点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致使它所掌握的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反而出现经营亏损和资产流失。在中国近 30 几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一个焦点。
一、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不合理,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独立意义上
的经济实体,而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国有企业往往处于这种“条条”与“块块”的双重领
导之下。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统得过多,管的过死,
国有企业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导致企业和职工缺乏经营和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二)内部体制不合理
1、产权不清。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全体劳动者。国有企
业的职工有着双重身份, 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一般生产者。 但是, 作为生产资料
的主人, 每个人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企业的资产, 而由政府代表他们统一行使这种权
利,但政府部门众多,都能行使部分所有权, 却无人对企业财产承担经济责任。这种事实上
的产权代表多样化等于是没有代表, 结果造成传统国有企业产权虚置。 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
缺位,从而在企业内部也就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所有权的制约机构。
2、责权利相分离。传统国有企业所有权被政府各部门分割行使,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