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13T 1216-2010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技术规程DB13T 1216-2010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技术规程.pdf

发布:2017-12-17约3.8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 CS 11. 220 B 4 1 D B 1 3 、竺T k 、 味七 %pJ 省 地 万 标 ,比 DB 13 /丁12 16-20 10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技术规程 2010-04-19发布 2010-05-04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食品伙伴网/ DB 13/ T 12 16- 20 10 月 I ] 吕 本标准按照GB1. 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省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铁、王春光、左玉柱、倪耀娣、赵兴华、张庆茹、刘廷玉、郭彦军、王士哲、 刘荣欣、许丽、卫书鹏、龚建刚、肖娜。 食品伙伴网/ DB 13/ T 12 16- 2 0 10 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生猪饲养场(户)和动物诊疗单位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范 NY 5030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DB13/T 991猪场消毒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副猪嗜血杆菌病 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叩hilusparasuis, HPS)所引起的一种泛嗜性细菌性传染病,以多发性浆膜 炎,如关节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伴发肺炎为其特征。 4 诊断 4. 1病原及传染源 本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病猪、临床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4.2流行特点 4.2. 1发病日龄 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仔猪,也有见于10日龄以后的哺乳仔猪及 育肥猪。 4.2.2传播途径 食品伙伴网/ DB 13/ T 12 16- 20 10 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或污染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创伤而感染。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 染两种,但一般猪场是以慢性感染为主。 4.2.3发病率和死亡率 发病率一般在10%一巧%,严重时病死率可达到50%0 4.2.4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和深秋季节多发,特别是气温剧烈变化、空气质量差、饲料或饮水供 应不足、长途运输等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4. 3临床症状 4.3. 1急性感染 急性感染的病例主要表现以下临床症状: a)病猪体温高达40℃一41¡ãC,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b)气喘咳嗽,呼吸困难,鼻孔有粘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 c)关节肿胀,跛行,步态僵硬,同时出现身体颤抖,共济失调; d)可视粘膜发绀,2d-3d死亡; e)急性感染病例存活后可留下后遗症,如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等,仔猪和育肥猪可遗留呼吸 道症状和神经症状。 4.3.2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的病例主要表现以下临床症状: a)消瘦虚弱,被毛粗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