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 阴智敏
一、概述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约占门诊急诊和住院处方的30%左右。从1940年第一个抗生素——青酶素G问世,到1960年左右青酶素母核及头孢菌母核的相继发现,为开创半合成青酶素打下了基楚,尤其是头孢菌素的飞跃进展,不仅具有更广的抗菌谱,而且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大环内酯类也进行了改造,制成了一批具有较强抗菌活性和有特殊性能的新产品。自甲氧苄氨嘧啶(TMP)发现后,使磺胺药在抗感染药物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理
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酶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万古酶素,磷霉素,环丝氨酸。G+细菌细胞壁的粘肽含量高,易受青酶素类和头孢菌类的影响。G-粘肽少,且有脂质,而青酶素G脂溶性小,不易渗入细菌细胞膜,对G-作用弱。而氨苄脂溶性强,故对G-也有效。
损伤细菌的细胞膜———主要是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引起细胞内容物外漏致细菌死亡。
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四环素、氯霉素 红霉素、林可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的核酸合成———主要是抗肿瘤抗生素,丝裂霉素、博莱霉素、利福平等。
三、临床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使抗生素发挥最大治疗作用;
●使抗生素副作用的发生率降至最低限度。
一)、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时不宜应用抗生素——伤风、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大多 为病毒所致,抗生素及磺胺药并为作用经常使用抗生素是有害无益的。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应用抗生素——应用后往往使病原菌不易被检出,难以作出正确诊断而延误治疗。在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更为突出。
三)、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应尽量避免——易致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青霉素G的外用尤要避免,只可用供局部的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盐等。
四)、预防应用、治疗性应用和联合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必须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提高免疫、局部病灶的清除、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等。
四、抗生素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无论口服、肌注、静注或静滴,抗生素的血药高峰一般于0。5—4小时内可达到。吸收后迅速分布至血供丰富的各组织,胸、腹腔和各种体液中,肝、肾、肺等组织的浓度大多较高,约为血浓度的50%—100%,但也有组织中的浓度高出血浓度数倍者。
抗生素进入血液后部分与血清蛋白结合,结合率0—99%不等。结合的药物无抗菌活性,也不易透过各种屏障。抗生素的正常半衰期一般在6小时以内,但也有长达10—24小时或以上者。
抗生素药物口服后的吸收程度很不一致:
——氯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氨苄、利福平、强力霉素、雷米封、磺胺药、甲硝唑的口服吸收比较完全,可达90%或以上。
——四环素易与金属离子(钙、镁、铝、铋、铁等)螯合而影响其吸收,一般在70%以下。
——青酶素G口服易被胃酸及肠道中的青酶素酶所破坏,吸收少而不规则。氨苄青酶素吸收也不完全(30—50%)
——氨基甙类、两性酶素极少吸收,仅约给药量的0。5—3%。
大部分的抗生素主要经肾排泄,因此尿中浓度多较高,常高出血浓度的数倍至数百倍以上。
所以,无论从何种途径给药,用常用剂量后短期内除脑组织、脑脊液、骨组织、前列腺例外。血液、体液、组织、浆膜腔即可达有效浓度。一般情况下无测定血浓度的必要。氨基甙类抗生素可进入胎儿循环,孕妇用后有损害胎儿听神经的可能,在妊娠期应慎用。
五、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一)联合的机理
1、序断阻断作用:磺胺要与TMP的联合,可以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使抗菌作用增强,抗菌谱也扩大。
2、作用与不同的结合点:青霉素G与氨苄主要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2和3,而氮卓脒青霉素则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结合,因此,他与氨苄可获协同作用,与头胞菌素也一样。
3、细胞壁或细胞膜的渗透性改变:青霉素使细菌的细胞壁的合成受阻,可使氨基甙类易进入细胞而发生作用;多烯类损伤细菌的细胞膜,使SMZ-TMP、TMP、RFP等易入细菌细胞内,减少多烯类毒性较大药物的用量。
4、酶抑制剂的应用:用棒酸,舒巴坦,丙磺舒等酶抑制剂使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霉对抗生素的水解减弱。艾罗迪(羟氨苄加丙磺舒)铃兰欣(头孢哌酮钠加舒巴坦)
二)联合的结果:
★协同(1+1=3?)
★累加(1+1=2?)
★无关(1+1=1?)
★拮抗(1+1=0.9?)
Ⅰ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甙类、杆菌肽、多粘菌素B、E
Ⅲ类(快速抑菌剂):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四环素
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