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伏安法测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十七 循环伏安法测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循环伏安法测定电极反应参数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熟悉CHI600系列电化学工作站的使用技巧。
二、基本原理
循环伏安法(CV)是最重要的电分析化学研究方法之一。在电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由于它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图谱解析直观,常常是首先进行实验的方法。
CV方法是将循环变化的电压施加于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之间,记录工作电极上得到的电流与施加电压的关系曲线。这种方法也常称为三角波线性电位扫描方法。图17-1中表明了施加电压的变化方式:起扫电位为0.8V,反向起扫电位为-0.2V,终点又回到0.8V,扫描速度可从斜率反映出来,其值为50mV/s,虚线表示的是第二次循环。一台现代伏安仪具有多种功能,可方便地进行或多次循环,任意变换扫描电压范围和扫描速度。
当工作电极被施加的扫描电压激发时,其上将产生响应电流。以该电流(纵坐标)对电位(横坐标)作图,称为循环伏安图。典型的循环伏安图如图17-2所示。该图是在1.0mol/LKNO3电解质溶液中,6×10-3mol/LK3Fe CN 6在Pt工作电极上的反应所得到的结果。
从图可见,其始电位Ei为+0.8V(a点),电位比较正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电接通后Fe CN 63+发生电解。然后沿负的电位扫描,如箭头所指方向,当电位至Fe CN 63+可还原时,即析出电位,将产生阴极电流(b点)。其电极反应为:
FeIII CN 63- + e- → FeII CN 64-
随着电位的变负,阴极电流迅速增加(b→d)直至电极表面的Fe CN 63+浓度趋近于零,电流在d点达到最高峰。然后电流迅速衰减(d→g),这是因为电极表面附近溶液中的Fe CN 63+几乎全部电解转变为Fe CN 64+而耗尽,即所谓的贫乏效应。当电压扫至-0.15V(f点)处,虽然已经转向开始阳极化扫描,但这时的电极电位仍相当的负,扩散至电极表面的Fe CN 63+
仍在不断还原,故仍曾现阴极电流,而不是阳极电流。当电极电位继续正向变化至Fe CN 64+的析出电位时,聚集在电极表面附近的还原产物Fe CN 64+被氧化,其反应为:
FeII CN 64- - e- → FeIII CN 63-
这时产生阳极电流(i→k)。阳极电流随着扫描电位正移迅速增加,当电极表面的Fe CN 64+趋近于零时,阳极化电流达到峰值(j)。扫描电位继续正移,电极表面附近的Fe CN 64+耗尽,阳极电流衰减至最小(k点)。当电位扫至+0.8V时,完成第一次循环,获得了循环伏安图。
简而言之,在正向扫描(电位变负)时Fe CN 63+在电极上还原产生阴极电流而指示电极表面附近它的浓度变化信息。在反向扫描(电位变正)时,产生的Fe CN 64+重新氧化产生阳极电流而指示它是否存在和变化。因此,CV能迅速提供电活性物质电极反应过程的可逆性,化学反应历程、电极表面吸附等许多信息。
循环伏安图中可得到的几个重要参数是:阳极峰电流(ipa),阴极峰电流(ipc),阳极峰电位(Epa)和阴极峰电位(Epc)。测量确定ip的方法是:沿基线作切线外推至峰下,从峰顶作垂线至切线,其间高度即为ip(见图17-2)。Ep可直接从横轴与峰顶对应处而读取。
对可逆氧化还原电对的式量电位E0与Epa和Epc的关系可表示为: (17-1)
而两峰之间的电位差值为: (17-2)
对铁氰化钾电位,其反应为单电子过程,△Ep是多少?从实验求出来与理论值比较。
对可逆体系的正向峰电流,由Rangles—Savcik方程可表示为:
ip 2.69×105n3/2AD1/2υ1/2c (17-3)
其中:ip 为峰电流(A),n为电子转移数,A为电极面积(cm2),D为扩散系数(cm2/s),υ为扫描速度(V/s),c为浓度(mol/L)。
根据(17-3)式,ip与υ1/2和c都是直线关系,对研究电极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可逆电极反应过程中, (17-4)
对一个简单的电极反应过程,式(17-2)和式(17-4)是判别电极反应是否可逆体系的重要依据。
三、仪器和试剂
CHI660B电化学工作站,三电极系统(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参比电极)
铁氰化钾标准溶液:2.0×10-2mol/L
氯化钾溶液:0.1 mol/L
四、实验步骤
1. 铁氰化钾试液的配制
准确移取0、0.25、0.50、1.0、2.0mL,2.0×10-2mol/L的铁氰化钾标准溶液于10mL的小烧杯中,加入0.1mol/L的氯化钾溶液若干 mL,至溶液总体积为10mL。
2. 实验步骤
(1) 打开CHI660B电化学工作站和计算机的电源。屏幕显示清晰后,再打开CHI660B的测量窗口。
(2) 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