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染料.解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染 料 2.1 染料的概念 2.2 光和色 2.3 染料的发色 2.4 酸性染料 2.5 活性染料 2.6 分散染料 2.7 阳离子染料 2.8 还原染料 2.9 其它染料 本章要求 掌握:染料的概念、染料的分类和命名、偶氮染料的发色、蒽醌染料的发色。 熟悉:染料的发色机理。 了解:光和色、经典发色理论 2.1 概 述 染料要求: 要能染着指定物质,颜色鲜艳,牢度优良,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无毒性。 染料应用途径: 染色:由外部进入到被染物的内部而获得颜色;如纤维、织物、皮革等。 着色:将染料分散于组成物之中成型后得到有颜色的物体;如塑料、橡胶、及合成纤维的原浆着色等。 涂色: 使染料附着于物体的表而从而使物体表面着色;如印花油漆等。 染料的发展史 真正的染料工业的历史应该从1856年年仅18岁的英国化学家Perkin发现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开始,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当时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对染料提出了迫切的需要,而天然染料在数量上、质量上远不能满足需要,加上煤焦油中发现了有机芳香族化合物,提供了合成染料所需的各种原料,同时四价碳(1858)和苯结构(1856)的理论模型的确立,使人们能够有计划地进行有机合成,正是由于上述几个契机,促成了现代染料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染料工业在中国 2003年,我国染料年产量达到54.2万吨,同比增长28.7%,占世界产量的55%左右,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染料生产国的地位。同年,染料行业的销售收入为143.4亿元,利润8.85亿元,都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活性染料的增长幅度最大,由于国内市场增长迅速,年产量达到了约9.0万吨,同比增长50.0%,占我国染料总产量的16.6%;分散染料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年产量达到25.0万吨,同比增长11.0%,占染料总产量的46.1%;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等的产量比上年增幅都在5%以上。有机颜料的产量突破12万吨、达到12.7万吨,同比增长32.4%,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已占世界有机颜料产量的约43%。 染料工业在中国 目前主要的染料生产基地已从原来的吉林、上海和天津变为浙江、江苏和上海,这3个省市的染料年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85%,染料出口量占全国的2/3以上;全国10家年产量超万吨的重点染料企业中有6家分布在这3个省(市),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闰土化工集团公司和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都是世界级的染料企业,名列我国染料生产企业前三位。 不少产品获得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国际市场上不断设置“绿色壁垒”,我国的出口退税率调整,都增加了出口成本,再加上原料与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 染料的分类及命名 染料的分类 根据染料的应用性质、使用对象、应用方法来分类称为应用分类;分为:酸性染料、中性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阳离子染料、直接染料、冰染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 染料的命名 染料通常是分子结构较复杂的有机芳香族化合物,若按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来命名较复杂,而且商品染料中还会含有异构体以及其它添加物,同时,学名不能反映出染料的颜色和应用性能,因此必须给予专用的染料名称。我国对染料采用统一命名法,按规定染料名称由三部分组成: 冠称, 色称, 词尾 冠称 冠称是根据染料的应用对象、染色方法以及性能来确定的,我国的冠称有31种,如直接、直接耐晒、直接铜盐、直接重复、酸性、弱酸性、酸性络合、酸性媒介、中性、阳离子、活件、毛用活性、还原、可溶性还原、分散、硫化、可溶性硫化、色基、色酚、色盐、快色素、氧化、缩聚、混纺等。 色称 表示染料的基本颜色。我国采用了30个色泽名称:嫩黄、黄、金黄、深黄、橙、大红、红、桃红、玫红、品红、红紫、枣红、紫、翠蓝、湖蓝、艳蓝、深蓝、绿、艳绿、深绿、黄棕、红棕、棕、深棕、橄榄绿、草绿、灰、黑等。颜色的名称一般可加适当的形容词如“嫩”、“艳”、“深”三个字,而取消了过去习惯使用的淡、亮、暗、老、浅等形容词,但由于习惯至今还仍沿用。同时,有时还以天然物的颜色来形容染料的染色,如“天蓝”、“果绿”、“玫瑰红”等。 词尾(尾注) 有不少染料,它们的冠称与色称虽然都相同,但应用性能上尚有差别,故常用词尾来表示染料色光、牢度、性能上的差异,写在色称的后面。我国根据大多数国家的习惯,井结合我国使用情况,用符号代表染料的色光、强度、力份、牢度、形态、染色条件、用途以及其它性能,而外国厂商对词尾是任意附加的,不一定具有确切的意义。 2.2 光和色 1、颜色和吸收 可见光全部通过透明的物体,则该物体是无色;若全部被反射则物体呈白色;若全部被吸收则物体呈黑色;只有当物体选则吸收可见光中某一波段的光线,反射其余各波段的光线,物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