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pdf

发布:2025-03-01约2.21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言文18个常用虚词

1.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如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

〃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Q)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⑶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Q)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

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

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

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

解说形式。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

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弓I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一个词的基本义

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

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

丰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

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

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

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

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搜狗百科一文言文

2.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学》)2.表示递

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孑女看O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4.表示

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

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7.表示因果关

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