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28《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语文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8、《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教师应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传记文学的渊源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朗读-研读-创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增光的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难点: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法学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去谛听他们感人的事迹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是中国原子弹的主要理论设计者,他为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和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实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做出了主要贡献。
2、积累生词
huáng huó qiè mò hàn líng
惶 恐 和 泥 胆 怯 蓦 地 浩 瀚 欺 凌
rú nì liáo pú
含 辛 茹 苦 销 声 匿 迹 寥 寥 无 几 风 尘 仆 仆
diàn xūn pánɡ huánɡ
奠 基 元 勋 彷 徨
3、梳理结构
本文由“引子”、“要放个‘大炮仗’”、“艰苦创业的岁月”、“这里就是战场”这三个小标题构成。
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老师范读第一部分,同学自由朗读其余部分,进一步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分组讨论,课文每一部分分别侧重写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示:第一部分,从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写出邓稼先的生平,特别是研制两弹、为国尽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迹。第三部分,用比较法,把中国的国防科技领导人邓稼先和美国国防科技领导人进行比较,更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功绩高度赞扬,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间是否围绕中心随意安排顺序,可否任意调换?
提示:(1)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独立,实则内有联系,逻辑严密,不可调换。这样整篇文章安排严密合理,独特而周全,可见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送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类似的质疑,逐渐把课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细,让学生的理解也更准确,记忆更牢固。如学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分组讨论,发挥群体思维力量,也可利用一些问题引导到主要问题之上。这些都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提示: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共同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是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又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基础上考虑,我们更钦佩邓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