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耳蜗死区研究进展.pdf

发布:2017-05-24约9.9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84 JournalofAudiologyandSpeechPathology2012.Vol2O.No.2 耳蜗死区的研究进展 许雪波 综述 祝晓芬 王智楠。 审校 DOI:10.3969/j.issn.1006—7299.2012.02.028 网络 出版时间:2011—11一l 17:O1 网络 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1701.021.html 【中图分类号1 R76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1006—7299(2012)02~0184—04 虽然助听器使部分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缺陷得 膜对弱声的振动 ,导致较大的声强才能被感知;第二 到了弥补,但部分患者配戴后其言语清晰度不佳,甚 是内毛细胞的损伤减少 了听神经的有效刺激 ,结果 至有些患者 比配戴前更差 ,从听力图上看 ,其听力损 基底膜的振动必须达到更大才能达到阈值。耳蜗性 失程度和范围是助听器可助听的区域 ,可配戴助听 聋患者的听阈常高于正常人,而听阈在 55dB以下 装置却有阻碍言语清晰度的情况发生。这一现象引 时可能仅 由外毛细胞损伤引起 ,大于 55dB时可能 起了众多听力学研究者的兴趣 ,Moore认为,这与患 涉及 内外毛细胞功能的部分损失 ],但从听力 图看 者耳蜗中的内毛细胞或 /和神经的功能障碍有关 ,这 不能确定哪部分听力损失是 由外毛细胞损伤引起 , 一 现象说明存在耳蜗死区[1],对耳蜗死区的研究,将 哪部分是由内毛细胞损伤引起 。外毛细胞作为大脑 会使听力障碍的治疗和康复更科学有效。本文就耳 的主要听觉传出神经效应器,在没有声音传人刺激 蜗死区的定义 、原理、检测 、诊断标准和它对言语 的 时,它也可以产生神经放 电活动 ,因而临床上根据耳 影响以及在听力康复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声发射技术可了解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 ,同时也为 1 耳蜗毛细胞的功能 预测外毛细胞病变的转归提供 了依据 。相 比之下 , 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 的振 内毛细胞是大脑听觉传人的主要感受器 ,如何判断 动,被认为是耳蜗能区分不同声音频率 的基础 ,破坏 它的功能状态与病变,目前仍知之甚少,耳蜗死区概 动物不同部位基底膜的实验和临床上不同性质耳聋 念的提出及其检查手段 的应用 ,为深入研究 内毛细 原因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结论[2],即基底膜的每个 胞提供了新的方法 。 位置对特定频率有最好 的调谐振动或最大的振动 , 2 耳蜗死区的定义 调谐位置的分布是低频在耳蜗顶部,高频在耳蜗底 耳蜗死 区(cochleardeadregions)指耳蜗 中 内 部。正常听力者该振动模式受外毛细胞活动 的影 毛细胞和/或听觉神经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的区域 ]。 响,外毛细胞在耳蜗的主动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 的 因此,在这些区域基底膜振动产生的信息不能传输 作用 ,外毛细胞通过改变 自身的劲度和长度来实现 到中枢神经系统 。简而言之 ,耳蜗死 区是指耳蜗 中 对基底膜 的振动和耳蜗主动机制 的影响,这种活动 内毛细胞和 或听神经功能严重障碍 的区域L6]。 增加 了对弱声反应的敏感度 (增加振动 的振幅和调 内毛细胞作为耳蜗内的感受器 ,可将基底膜上 的振 谐)以及听觉系统频率 的选择性 ,所 以我们可 以在复 动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