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pptx

发布:2020-03-07约3.95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返回第一节 谋取绝对利益和比较利益一、谋取绝对利益 绝对优势学说(绝对利益学说) 主要代表人物是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者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国家层次 企业层次 二、赚取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学说 (比较利益)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产品的比较优势来源于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可以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产品P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P的 人均产量/其他产品的人均产量  还可以用机会成本的大小来衡量。 第二节 优化资源配置 一、资源配置学说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来解释贸易的发生机制: *生产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  *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或生产资源配置  *各个国家生产要素的储备比例是不同的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的差别 二、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为:  1.两个国家。(例如,中国和美国。)  2.使用两种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中国是劳动力充裕国家,美国是资本充裕国家。在中国,单位劳动的价格是1,单位资本的价格为2;在美国,单位劳动的价格是4,单位资本的价格是1。) 3.生产两种产品:纺织品和钢铁。(无论生产纺织品还是生产钢铁,都要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但使用的比例不同。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时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和较少的资本。钢铁假定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时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少量的劳动力。) 4.劳动力和资本可以在国内各部门自由流动(从而在一国国内各部门形成平均价格),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从而维持国家间同一要素价格差)。 5.为了集中分析要素比例差别,各国的生产技术假定是相同的。(这意味着两国生产同种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投入是相同的。假定生产1单位纺织品的要素投入为5单位劳动和1单位资本;生产l单位的钢铁所需的要素投入为:1单位劳动和lo单位资本。) 这祥,两个国家纺织品和钢铁生产的单位成本如下表所示: 中国美国劳动单位价格资本单位价格纺织品单位成本钢铁单位成本12721412114第三节 利用产品寿命周期 产品寿命周期学说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Raymand vernon) 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在三个阶段中发生变化,决定了产品的生产、出口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流向和时间。 在技术垄断阶段,在国内生产能获得较大垄断利益;随着时间推移,由技术垄断到技术扩散,使技术因素在比较优势中的地位削弱,生产成本和规模效益对比较优势的作用上升,从竞争条件看,国内外竞争者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多,动摇了美国创新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而且价格竞争逐步取代了非价格竞争 第四节 发挥综合优势一、企业特定优势 企业特定优势 学说 由海默和金德伯格共同发展起来 “海—金传统” * 企业到国外去进行直接投资,其原因主要是它拥有待定优势,即垄断优势,并力图借此优势去牟取更大利润。 “所有权特定优势” 这种优势何在? * 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善的优势,如产品差异,特定的营销技巧等; * 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善的优势,如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管理经验等; * 来自规模效益的优势。 二、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学说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1976年提出 起源于科斯30年代提出的交易费用假说是这一原则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 科斯的假说针对所有产品,而内部化理论则主要针对中间产品。在这里,中间产品主要是技术、诀窍和管理技能等知识产品。三、区位优势和综合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 邓宁  该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即“OLI Paradigm” “O”指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  “L”指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 “I”指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Specific Advantage)。   区位优势并不是企业本身所拥有的,而属东道国所有。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优势,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 二是指东道国政府政策灵活、优惠、合理而形成的优势。  只有同时具备三种优势,才能对外直接投资。 例如,如果只有“O”和“I”,而没有“L”,企业缺乏良好的国际投资场所,那么企业就只能在国内实行内部化,以生产出具有优势的产品,向国外出口;如果只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