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理学课件(学生用)温州医科大学-10.ppt

发布:2018-07-05约字共10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反牵张反射: 概念:牵拉肌肉引起牵张反射,引致腱器官传入冲动增多,导致支配被牵拉肌肉的α运动N元抑制,使牵张反射受到抑制的反射称为反牵张反射(inverse stretch reflex)。 意义:防止被牵拉肌肉受到损伤。 原因: ∵①梭外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梭外肌与腱器官呈并联关系;②肌梭感受肌肉的长度变化(肌梭是长度感受器),腱器官感受肌肉的张力变化(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③腱器官对被动牵拉不敏感,而对肌肉的主动收缩异常敏感。 ∴当肌肉受到牵拉时,首先兴奋肌梭而发动牵张反射,引致受牵拉肌肉收缩,导致腱器官兴奋而发动反牵张反射。 (三)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 上述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①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 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如蛙仅数分钟,狗需数天,人则需要数周至数月才能逐渐恢复。 ②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 ③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 特点: (四)节间反射(intersegmental reflex) 节间反射:指脊动物在反射恢复的后期,脊髓某节段N元发出的轴突与临近上下节段的N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N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动。 如:刺激脊动物腰背皮肤,可引起后肢发生一系列节奏性骚爬动作,称为骚爬反射(scratching reflex)。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一)脑干网状结构 电刺激延髓脑干网状结构不同区域,观察到存在: ①抑制区: 高级中枢对肌紧张和肌运动的作用可能有二种机制: ①易化或抑制脊髓α运动N元,直接调节肌肉的收缩; ②易化或抑制脊髓γ运动N元,通过γ环改变肌梭敏 感性而间接调节肌运动。 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 ②易化区: 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 抑 制 区 易 化 区 网状结构背外侧部 (包括中脑背盖) 网状结构内侧尾部 部 位 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 (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 (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 上级中枢 下传通路 作 用 特 点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 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 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 网状脊髓束 ↓ 抑制γN元兴奋性 ↓ 肌梭敏感性↓ ↓ 肌紧张和肌运动↓ 网状脊髓束 ↓ 加强γN元兴奋性 ↓ 肌梭敏感性↑ ↓ 肌紧张和肌运动↑ (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横断脑干切线 ●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 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 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三、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一)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 纹 状 体 尾 核 壳 核 苍 白 球 丘脑底核 黑 质 红核 丘 脑 运动皮层 脊髓 基底神经节 新皮层 ↓ 基底 神经节 ↓ 丘脑 ↓ 运动皮层 纹状体 黑质 纹状体 GABA DA 两个环路 (二)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 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 当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N元兴奋 ↓ 释放ACh ↓ 肌张力↑ 当黑质内的 多巴胺能N元兴奋 ↓ 释放多巴胺 ↓ 抑制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N元兴奋性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N元功能降低或纹状体内的胆碱能N元功能加强→运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