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发展,特别是电力半导
体器件的出现, 使整个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使机器
人控制器日趋完善。 具有非常好的人机界面, 有功能完善的编程语言
和系统保护,状态监控及诊断功能。同时机器人的操作更加简单,但
是控制精度及作业能力却有很大的提高。 目前机器人已具有很强的通
信能力,因此能连接到各种网络( CAN — BUS 、 PROFIBUS 或
ETHERNET )。形成了机器人的生产线。特别是汽车的焊接生产线、
油漆生产线、 装配生产线很多都是靠机器人工作的。 特别是控制系统
已从模拟式的控制进入了全数字式的控制。
90 年代以后,计算机的性能进一步提高,集成电路( IC )的集
成度进一步的提高, 使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的价格逐渐降低, 而运算的
能力却大大提高, 这样,过去许多用硬件才能实现的功能也逐渐地使
用软件来完成。 而且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也由最早几百小时提高
到现在的 6 万小时,几乎不需要维护。
一、 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及分类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在要求完成特定作业时, 需要做下述几件事:
示教:通过计算机来接受机器人将要去完成什么作业。 也就是给机器
人的作业命令,这个命令实质上是人发出的。
计算: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中的计算机来完成的, 它
通过获得的示教信息要形成一个控制策略,然后再根据这个策
略(也称之为作业轨迹的规划)细化成各轴的伺服运动的控制
的策略。同时计算机还要担负起对整个机器人系统的管理,采
集并处理各种信息。因此,这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部分。
伺服驱动:就是通过机器人控制器的不同的控制算法将机器人控制策
略转化为驱动信号, 驱动伺服电动机, 实现机器人的高速、
高精度运动,去完成指定的作业。
反馈:机器人控制中的传感器对机器人完成作业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位置、姿态进行实时地反馈,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控制计算机,
使控制计算机实时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做出各种决
策。
示 教 控 制 计 算 机 伺 服 驱 动 传 感 器
图 1 机 器 人 控 制 基 本 原 理 图
控制系统可以有四种不同分类方法: 控制运动方式、 控制系统信
号类型、控制机器人的数目以及人机的相互关系等分类。
(1)、按控制运动方式进行分类可分为程序控制系统、自适应控
制系统和组合控制系统。
A 、 程序控制系统: 绝大多数商品机器人是属于这种控制系统, 主
要用于搬运、装配、点焊等点位控制,以及弧焊、喷涂机器人的
轮廓控制。
程序控制可以使各关节的运动是连续的, 也可以是离散的, 通过
各个关节的连续运动的合成,实现轮廓控制,也可用点位控制,用不
连续的点位实现连续轮廓控制。
B、 自适应控制系统: 自适应是根据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给出后续
运动轨迹的控制。环境的变化是通过传感器来感知,也就是根据
检测到的信息来决策。这个决策是控制系统中的核心问题。要有
很复杂的计算方法。对环境的感知是实时的,要求是高精度和高
速度的运算处理。硬件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