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生物生存的环境(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粤教粤科版).docx
第14课生物生存的环境(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粤教粤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生物生存的环境》以粤教粤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为基础,围绕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展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意识。设计思路如下:
1.结合教材内容,以生动的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共同探讨生物生存环境的特点。
4.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加深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理解。
5.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6.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生物生存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2.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科学思维:训练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生物生存环境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分享交流的能力,促进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5.知识运用:结合现实生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明确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例如,讲解沙漠地区生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以及生物如何通过改变环境来生存。
-生态平衡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何维持平衡,例如,通过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的角色,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生物适应环境的机制:识别并解释生物如何通过形态、生理和行为适应特定环境。例如,讲解仙人掌如何在沙漠中通过减少蒸腾作用来适应干旱,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复杂的生理机制。
-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理解生态系统不是一个静态系统,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例如,分析森林火灾后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学生可能难以把握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和恢复的复杂性。
-生态问题的解决策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例如,讨论如何通过减少化肥使用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投影仪、计算机、实验材料(如植物、动物模型、土壤样本等)
-软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软件、科学实验模拟软件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教学视频、科学文章、在线互动讨论平台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思维导图制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如沙漠中的骆驼、极地中的企鹅,提问学生这些生物是如何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的。
-回顾旧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生物特征,如生物的分类、生物的基本需求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明:以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棵树为例,说明它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中的阳光、水分、土壤等如何影响树木的生长。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生物,分析该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并准备进行分享。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讨论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展示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教师指导: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思路,纠正错误。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观察周围的生物和环境,记录下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掌握了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基本关系,能够识别并描述生物如何适应不同环境。
2.理解了生态平衡的概念,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维持平衡。
3.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和记录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
5.增强了环保意识,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建议。
6.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了交流合作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7.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减少对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