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遭遇_双反_调查的现象及原因探析.docx

发布:2017-12-17约6.6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nternationaltrade|国际贸易我国遭遇“双反”调查的现象及原因探析向云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0摘要:我国近年来全球成为遭遇“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其中美国是最主要的发起国。在“双反”联动调查的背后,有我国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政策不规范等原因,也有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成为解决“双反”问题的最大障碍。我国应该利用各种平台,促使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早日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关键词:“双反”调查;非市场经济地位;替代国1983年美国乔治城钢铁案确立了反补贴法案不适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在20世纪之前,我国主要遭受的贸易救济措施为反倾销调查。但是从2004年加拿大对我国发起首例“双反”调查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遇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从2004年至2013年,我国共遭遇69起“双反”调查。其中,美国一改其曾经确立的原则,成为对我国发起“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一、我国遭遇“双反”调查的现状分析(一)我国遭遇的“双反”调查案件数量越来越多我国自2004年首次遭遇“双反”调查以来,逐渐成为遭遇“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并且,总体趋势来看,我国遭遇“双反”调查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6年至2009年,数量逐年上升,在2009年达到高峰值,全年共遭受14起“双反”调查。(见图1)这种现象反映出我国遭遇“双反”调查,与我国对外贸易和场优势,大力支持战略新兴产业进行跨国投资,兼并或收购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有利于培育跨国的新兴产业公司,从而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兴产业的竞争优势。(二)利用国内地区差别外资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与区域要素禀赋 相结合由于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是经济发展和开放前沿区域,外资的引进明显多于西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东部的产业基础相对较好,东部地区的低劳动力成本吸引外资的优势和政策优势也在逐渐改变,东部地区可以考虑偏重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FDI,从而加快产业升级。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资源,因此可以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的FDI,以及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FDI的转移。这样符合发展产业的要素禀赋基础,能充分的利用外资。(三)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应立足于国内各区域产业转型现状,不应整体对待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差别较大,各区域也具有明显的自然条件差异和要素禀赋差异,那么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各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也有差别。比如中国的西部地区劳动力充沛,仍有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而对于沿海地区,劳工短缺,工资成本上升,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削弱,需要转移到技术和资本密集的产业发展。因此,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应配合各区域的产业转型需要,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引进外资和当地企业对外投资。(四)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发展在产业转型之初,应循序渐进,多层面发展中国是人口和资源大国,在资本的积累上虽有所成效,但面对14亿人口的就业问题仍不容忽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仍有待慢慢改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和地位,在短期内仍无法撼动。尤其在我国局部地区仍将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优势产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外资,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已引进外资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引进外资,尤其对于西部地区。那么对国外已经发展很成熟的产业和技术,但在我国仍是先进产业和技术,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巩固产业转型基础。同时我们需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加强引进新兴产业的外资。在走出去方面,我们不仅要盯住非洲、拉丁美洲市场,同时也要加强对美国和欧洲的投资,开展合作和交流,也即南南投资和南北投资同时进行,在南南投资时,注重资源和市场寻求,在南北投资时,要注重市场,更要注重向发达国家的学习,最后超越。总的来说,也就是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服务于产业转型现状,循序渐进,多层面发展。五、结语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国内产业转型的迫在眉睫,本文试图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思考一条更好发展中国经济的统筹协调之路。因此本文基于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将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起来,也即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结合研究,搭建两者关系的是要素禀赋。要素禀赋不仅是国际投资产生的原因,国际投资的发展也能促进要素禀赋的变动。因此,通过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发展,有益的引导要素禀赋的变动,从而才有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石。中国国际投资的合作与产业转型的结合,更好的促进产业转型,最终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何慧爽,刘东勋.要素禀赋论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刚性及其突破.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