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实践研究.docx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附研究思路模板、可修改技术路线图三个)
《“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课题类型:教育科研课题
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课题负责人:XXX;主要成员:XXX、XXX、XXX
课题申报时间:2023年5月
预计完成时间:2025年12月
二、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与乡土文化的互促共融机制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然而,当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的互促共融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本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的机制,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学校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对乡村学校教育的渗透与影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互促共融机制等。然而,这些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乡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资源的配置、乡村教育的质量保障、乡村教育的政策支持等方面。然而,对于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发展趋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研究将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焦点。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和实践探索,探索有效的互促共融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四、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的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本课题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乡村学校教育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对乡村学校教育的渗透与影响、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的互促共融机制等。
五、课题研究方法与路径
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路径:本课题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关于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通过实证研究法,对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最后,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与形式
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形成以下成果: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理论框架、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实证研究报告、乡村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互促共融机制的比较研究报告等。
成果形式:本课题的成果将以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形式呈现。
七、课题研究的进度安排与人员分工
进度安排:本课题预计在2025年12月前完成,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2023年5月-2023年12月:课题申报、文献调研、研究方案设计;
2024年1月-2024年12月: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中期报告撰写;
2025年1月-2025年12月:比较研究、研究报告撰写、成果整理与提交。
人员分工:课题负责人负责整体研究工作的统筹与协调,主要成员负责具体研究任务的实施与完成。
八、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与设备需求
经费预算:本课题预计需要经费XXX万元,主要用于文献调研、实证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
设备需求:本课题需要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以及用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统计软件等。
九、参考文献(略)
(注:本开题报告仅为示例,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附研究思路模板、可修改技术路线图三个)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项目遵循“理论研究—实地调查—定量分析—案例研究—提出方案”的研究逻辑,在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本课题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为起点,研究我国课题现状及现有模式,探寻其课题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经验,构建出本课题新机制,以此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及其自身发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在选题确定和研究过程中,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超星期刊网以及部分政府部门网站、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等渠道,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政策文件和统计资料等,深入了解本课题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状,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