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成份输血考题C卷.doc

发布:2017-01-24约3.21万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份输血考题 C卷 (2007-10-14) 一、是非题 把全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制成高浓度的制品,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称为成份输血。(√) 加压输血是当前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成份输血的优点之一是输用病人需要的血液成分,避免输不需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 成份输血的优点之一是各种成分可按各自适宜的条件保存较长时间。(√) 成份输血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制备成多种血液成分,综合利用血源,一人献血,多人受益。(√) 出血时流出的是全血,因此对出血病人应首选输给全血。(×) 输全血的缺点之一是循环超负荷。(√) 成份输血与输全血比较,全血不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少。(×) 成份输血与输全血比较,成份输血的优点是细胞碎片少,钾、钠、氨、乳酸等含量相对较少,对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可减轻代谢负担。(√) 成份输血与输全血比较,全血的缺点是所含血液成份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剂量。(√) 机器单采法是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和制备血液成份。(√) 手工分离法制备血液成份是根据各成分的透明度不同,用压浆板或虹吸方法分离。(×) 影响离心分离效果的因素是离心转速、离心半径、离心时间、离心温度、离心加速和刹车强度等。(√) 血液成份离心分离的特点是比重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反之越差。(√) 各种血液成分的制备要求在采血后24小时内完成。(×) 制备血液成分用原料全血的质量要求采血速度是:?5分钟/200ml , ?10分钟/40Oml。(×) 我国规定制备1个单位成分血的血液原料为100ml。(×) 将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即制成悬浮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主要含红细胞和添加液。(×) 经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红细胞是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白细胞滤器可滤除95%~99.9%的白细胞,用它过滤可制成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用于血液贮存后过滤的(床旁型)白细胞滤器可减少细胞因子的副作用。(×) 全血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 一6 次(常规3 次),最后加50ml 生理盐水制成的为洗涤红细胞。(√) 浓缩红细胞不加任何处理,直接放入低温冰箱中冰冻保存,就成为冰冻红细胞。(×) 目前冰冻红细胞主要用于保存稀有血型红细胞。(√) ?? 用γ射线照射后的红细胞称为辐照红细胞。(√) 辐照红细胞主要是用射线杀灭了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  年轻红细胞多为网织红细胞。体积较大而比重较低,可用某种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分离收集。(√)  制备浓缩血小板有手工法和单采法。(√) 手工法制备的血小板获得的血小板数量多,1单位(袋)相当于单采法10单位(袋)。(×) 单采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只需一名供血者。(√) 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混入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单采法制备的多。(√) 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止血效果较单采法制备的差。(√) 手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无效输注出现较单采法制备的早。(√) 从全血的有效期以内分离出来的血浆,为普通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于4℃融化至剩下少量冰渣时取出,置于O~4℃重离心,移出上层血浆,剩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为冷沉淀。(√) 随着保存时间延长,全血有效成分,如2, 3-DPG 、三磷酸腺苷、白细胞、血小板等含量减少,功能逐渐丧失。(√) 全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主要是白细胞、血小板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其主要功能是灭菌和止血。(×) 全血的主要适应证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单纯为了补充血容量最好输全血。(×) 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病人选输浓缩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比全血好。(√) 外伤或手术引起的急性失血病人不可输悬浮红细胞。(×) 红细胞以较小的容量提高携氧力,不宜输给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或儿童贫血病人。(×) 全血输注供血者与受血者必须血型相容,红细胞输注则要求供血者与受血者必须血型相同。(×) 保存时间越长的血中钾的含量越高。(√) 辐照红细胞只能杀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不能防止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严重贫血病人最好输全血。(×) 红细胞制品所含的抗凝剂及钾、氨、乳酸,白细胞、血小板碎屑较全血多。(×) 红细胞制品输注过程中应不时轻摇血袋,以免红细胞沉积,影响滴注速度。(√) 食物可以暂时贮存在贮存成分血的冰箱中。(×) 输注红细胞制品时,可以向袋内添加林格氏液,葡萄糖液、葡萄糖盐水等药液,稀释本制品,使输注更流畅。(×) 需反复输血者,如再障、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不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对血浆发生过敏反应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不能选输洗涤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由于多用开放式洗涤法,故制成后最好在6小时内输注完毕。(√) 冰冻(解冻去甘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