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015-2016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doc

发布:2016-07-20约1.06万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8第 页 南阳一中2016年春高二第二次月考/ 2 历史试卷 2016.6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1.古代中国所信奉的一些神秘数字,在班固的《白虎通》里均能找到宇宙依据,如“三纲法天地人”,“五常法五行”“六纪法六合”。汉代思想家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B.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C,制造人为的迷信思想 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2.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A.儒学独尊 B.国家财政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3.《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4.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5.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6.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描述,反映出 A.韩非子人性好利的思想主张 B.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激烈交锋 C.战国时以军功爵制激励百姓 D.诸侯争霸急需专制集权理论 7.据史书记载,官员口口口口“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文中口口口口处缺失的官员身份应是 A.御史大夫 B.刑部尚书 C.平章政事 D.军机大臣 8.魏晋时期势力极盛的门阀土族在文化上崇尚玄学。他们有的主张自然是本,名教(儒学)是末;有的更是猛烈地批判名教礼法。出现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思想格局的重大变化 B.集权政治的控制力减弱 C.社会精神信仰的全面缺失 D.受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 9.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10.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 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 11.北宋中期允许高官建立家庙,民间陆续兴建家庙——祠堂以供奉其列祖列宗,南宋祠堂被纳入 “家礼”的范围,元明清三代祠堂成为民间极其普遍的活动场所。这反映了 A.孔子地位的下降 B.理学地位的提升 C.宗教迷信的盛行 D.君主专制的衰落 12.宋哲宗元祐元年监察御史王若叟在一道奏疏中向皇帝进言说:“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未收货间,借贷蜩(同“周”)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这段材料说明 A.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B.佃户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佃户彻底获得了人身自由 D.地主与佃户开始相互依存 13.明代,广东省规定炼铁“定山主以为炉首,立炉首以为总甲,收土民以为丁伴,择荒郊以为冶所,严巡捕以为约束,明保勘以为清查,时启闭以为聚散,定丁数以为撙节”。这反映了明代 A.“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B.官营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C.政府对冶铁业的管理很严格 D.在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旧唐书》记载:“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二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