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公园绿地调研报告.doc

发布:2018-08-16约2.35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园绿地调研报告 项目名称:上海和平公园 专 业:建筑学(园林设计原理) 年 级:2013春季班 学 号姓 名: 指导老师: 2013/9/29 调查课题:园林设计原理 调研案例:上海和平公园 调研目的:通过对城市公园绿地的调查研究,了解公园绿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以及景观空间的基本尺度和景观设计的各物质要素。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神话直观感受,对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和内容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掌握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调研方法:资料收集、实地拍照、参与体验 调研内容:区位、占地规模、周边环境、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各景观要素(如建筑小品、水体、植物、地形、以及铺装等)。 1 现状分析 1.1历史沿革: 上海和平公园的前身是一片荒凉的小村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犹太人流亡中国上海的提蓝桥地区(当时和平公园属提蓝桥地区)。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虹口为日军占领,当时日本侵略军就在现在公园内建造了六个防空洞作为弹药库。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造福于民,把这片曾经饱受战争创伤的土地改造成广大老百姓幸福乐园。依靠人民群众在这里挖湖垒山,植树造林,建起了一座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的综合性公园。建园初期公园因地处虹口区提蓝桥地区而取名为“提蓝公园”,1959 年为了纪念建国十周年,同时为了教育后人永远不忘历史,热爱和平,“提蓝公园”便更名为“上海和平公园”。周边环境公园景观环境设计总体分析和平公园在园林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道路仍然是划分和组织空间的重要方法之一。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路径盘蹊”、“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 3.2园路铺装: 园路是园林的组成部分,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园路是组织和引导游人观赏景物的驱足空间与建筑、水体、山石、植物等造园要素一起组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而园林道路又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及走向必须满足该区域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和平公园的雕塑,也有它的特色。特别是那组“和谐人口文化主题园”的雕塑,向人们展示了公园所在的虹口区的人文历史。和平公园的规划是以水景作为主要的特色景观,并且在规划中将整个湖面划分为“湖”。水体设计时考虑了水岸线的勾勒以及水岸边的植物配置。如在临水岸边种植了形态优美的杨柳,在水中形成倒影,相互呼应。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家有动物的综合类公园园林植物造景,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园林植物景观。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在植物配置上,首先强调的是生态性原则的应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以乡土植物为主,科学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配置方式,力图营造更自然的植物生境。此外,水生湿生植物强调自然式配置,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成一体,形成颇具山林野趣的自然小环境。为保留遗留的文化内涵,对一些树龄悠久,姿态优美的古树名木,如百年古树香樟、杨树、桂花、水杉等,进行保留和保护在和平公园中,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绿化布置采用孤植、群植和片植等多种形式,无论树种、花期、姿态经过组合均能营造出不一样的美感,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生态型、花园式公园环境景观。同时许多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成片栽植,形成多层次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营造了一定围合、隐蔽、安静的具有空间独立性的场所环境,使游人在充满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和交流。9 用在我们在以后的设计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会继续学习有关景观环境设计方面的知识,并不断的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使之不断完善。以下是对于这次调研的总结: 1、在运用植物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必须明确设计目的,然后才能相应地选取和组织设计要求的植物。在整体设计中,首先进行植物群体配置,在完成群体配置后,方 能进行种植设计各基本规划部分,并在其间排列单体植物。 2、雕塑是景观环境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立体艺术形式,以其突出的视觉艺术效应对空间文化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是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装饰空间并形成视觉焦点,与周围的环境空间、建筑空间形成视觉场,通过美的形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园路的功能园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