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动物生理学论文
题 目
姓 名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年 月 日
得 分
对常见血液病及贫血的概述
摘要: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简称血液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血细胞、造血组织和某些血浆成分(如凝血因子)数量和/或质量异常而引起的疾病。贫血是常见的症状,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解,有利于健康活泼的生活。
关键词:血液病 贫血 红细胞
1 血液概述
1.1 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少量造血干、祖细胞等有形成分,血浆中包括各种矿物质,如钠、钾、钙、镁、铜等;能源物质,如葡萄糖、乳糖等;脂类,如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等;激素,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蛋白质类物质,如白蛋白、球蛋白等;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酶、维生素以及少量的氧和二氧化碳。
1.2 血细胞的生成
造血干细胞生成各类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造血过程包括造血干细胞的自我复制、干细胞的向各系祖细胞的转化、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最终生成各系成熟的血细胞。造血过程是在造血器官或组织中完成的。
骨髓是人体最主要的造血器官,位于骨髓腔内,呈海绵冻胶状,富含血管、神经,但无淋巴管。其内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两个基本特征。通过自我复制使人一生中干细胞池的大小基本维持不变。通过多向分化则源源不断地生成各种血细胞,保持体内血细胞数目的相对恒定。多能干细胞既能分化成髓系造血干细胞,又能分化成淋巴系造血干细胞。前者可向红系、粒系、巨核系的祖细胞分化,后者可分化成淋巴系祖细胞。各系祖细胞再经增殖、分化生成各系成熟的血细胞。
2 血液病
2.1 血液病分类
血液病在传统上一般分为三大类:
红细胞疾病:红细胞数量减少,即贫血,可由于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破坏增多(即溶血性贫血)、和丢失过多导致。红细胞增多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反应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质量异常包括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内酶的缺陷或血红蛋白异常等。红细胞质量异常大多表现为溶血性贫血。此外,常见的还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2)白细胞疾病:白细胞数量减少多为后天因素所致,如药物、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少数为先天性的。白细胞数量增多大多是反应性的,如细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反应性嗜酸细胞增多症。白细胞质的异常伴数量增多见于白细胞的恶性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此外还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出血性疾病:一般分为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和凝血异常三大类。先天性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后天因素所致的血管壁异常有过敏性紫癜等。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异常均可引起出血。数量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增多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由于同时有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表现为出血。血小板质量异常,即血小板功能异常,包括血小板粘附功能异常、聚集功能异常和释放功能异常等。凝血异常常主要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原发性或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循环抗凝物质增多也可引起出血。此外还有单纯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病等;
3 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1972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认为在海平面地区Hb低于下述水平诊断为贫血:6个月到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成年男性130g/L,成年女性120g/L,孕妇110g/L。值得注意的是,久居高原地区居民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较海平面居民为高;在妊娠、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肿大及巨球蛋白血症时,血浆容量增加,此时即使红细胞容量是正常的,但因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容易被误诊为贫血;在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