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在高校管理模式中的融入探究.docx
“互联网+教育”在高校管理模式中的融入探究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高校管理模式有了新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管理来说,“互联网+教育”融入高校管理模式中,不仅能提高高校管理质量,营造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工作中。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及其特征,对于当前高校管理中存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互联网+教育”融入高校管理提出具体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促进我国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为高校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建议与参考。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发生巨大改变,AI智能处理技术、云存储与共享技术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更是信心技术时代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创新。高校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优越性,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形成“互联网+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提高我国高校管理水平,体现新时代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性、先进性。
一、“互联网+教育”概念及其特征
“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对于现代教育的深入思考。当前,部分人简单将“互联网+教育”理解为在教育中利用互联网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和支持手段,简单将现有的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这种看法实际上误解了“互联网+教育”。真正的“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现代教育形成是建立在工业革命对于人才的需求基础上,而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人类的生产模式与教育要素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教育”是对教育要素的全面重构。
(一)“互联网+教育”全面推动教育评价方式创新
以往高校教育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虽然部分专业导师会根据学生日常上课情况增加部分平时成绩,但是决定成绩评价的主要内容还是以单一的考试为主。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教育的目标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与背诵,取而代之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能力。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受制于方式及方法,只能采取单一的成绩作为评价核心内容,而“互联网+教育”则可以实现对教学全过程跟踪监测,基于大数据及智能评价,对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思维方式、日常表现等综合分析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利用目前的人工智能模型,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开发出适合大学不同专业的评价模型,在评价内容中增加教师、家长、同学等参与者,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互联网+教育”显著促进教育管理水平
高校管理模式是随着教育改革而不断改进。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出发点,在高校管理模式中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服务学生,体现现代高校的治理水平。以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支撑,促进高校管理与教学的分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变以往高校官僚管理弊端,促进现代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工具,对目前高校的服务水平全方位提升,打造适应现代教育体系的管理平台,对于公共服务全天候、全方位、全动态监测,促进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管理精细化。
(三)“互联网+教育”提高教师能力素养
传统教师更多作为知识的讲述者,在功能上倾向于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单一属性,但是在信息技术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教师存在的意义受到挑战。虽然自教育诞生之日起,教师的作用就有育人功能,但是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中,教师面对众多学生,需要承担重复性脑力劳动,教学场景也以教室为主,这就使教师的能力发挥受到限制,更多体现在知识讲述单一功能上。“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的重心更多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方面。教师的能力标准将重新定义,教师的职业要求将全面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四)“互联网+教育”核心在于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现有教育体系形成与工业时代,而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后,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被重新塑造,建立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构建符合信息社会的教育新生态,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打破固有观念,形成校内校外共通、资源共享的新生态。应当改变原有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开展教育的原有观念,而是以创新思想作为教育出发点,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信息技术在与教育的融合中展现出变革教育的力量。在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中,不能将互联网仅仅作为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而是对现有教育系统重构,全方位、多层次、成体系打造“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二、当前高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等教育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管理也应当与时俱进,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