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业发展路径个案分析_海北州打造高原旅游名州研究.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海旅游业发展路径个案分析———海北州打造高原旅游名州研究鄂崇荣解占录毕艳君摘要:文章通过调研,系统全面地描摹了青海省海北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州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打造高原旅游名州的一些措施。关键词:旅游业海北发展路径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011)02—0047—06作者简介:鄂崇荣,男,土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学、宗教学。解占录,男,汉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学。毕艳君,女,土族,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民间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旅游业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我国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争先恐后地发展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实现了事业性向产业性的转变,并且在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青睐,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发展势头较好、在青海旅游业中颇具代表性的青海省海北州旅游为个案,对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管中窥豹,希望我们的思考和结论对青海旅游业的发展有所裨益。大会,就如何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进行了思想上的动员和实践上的布置,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若干意见》,深化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营造了发展氛围。为配合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2005年7月,海北召开了全州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成立了旅游发展产业领导小组,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将旅游发展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考核体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2007年12月,海北第二届全州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海北州建设成为高原旅游名州的战略目标。海北州四县分别成立了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文件。这些文件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聚人气的产业进行培育,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县”、“旅游活县”的发展目标和“突出重点、生态优先、体现特色、稳步推进”的发展原则。在各类大会精神的引导下,海北州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高原旅游名州、名县,旅游活州、活县成为了海北州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全州上下形成了抓规划、抓建设、打品牌的旅游发展局面。(二)旅游业初具产业性特征一是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相47一、海北州旅游业发展成效21世纪以来,随着青海旅游经济的发展,海北旅游业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了海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亮点,并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一)对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提高2005年,首届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后,全省上下对旅游业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增强,重旅游、抓旅游、兴旅游的氛围日益浓厚,开始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引领第三产业的先导产业来抓,青海旅游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后,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省十一次党代会以及第二、三、四次全省旅游发展搭配的体系:如吃,依托牛羊肉、山野菌类、人参果等畜土特产品,推出了具有海北特色的藏(蒙、回)式餐、农家土菜餐饮系列。住,按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标准,改造、建设了星级宾馆、景区帐房度假村服务场所及农(牧)家乐。行,区外以西湟高速公路、315国道、青藏铁路、227国道、环湖东线、西柳东线、宁张公路、岗青干线公路、西祁公路等连接西宁、海南、海西及甘肃河西走廊,区内以旅游专线和公交车、出租车、乡镇客运车、转景车连接重点景区,使海北具有了较好的外内交通。游,海北是全省唯一一个4A级景区全覆盖的地区。全省412个精品旅游景点中,海北境内就有85个,位居全省第二。娱,推出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娱乐体育项目,如游艇、滑沙、沙地运动、花海滑翔、热气球等特色旅游项目;篝火晚会、唱歌跳舞、骑马射箭等民俗风情项目;观鱼放生项目;温泉洗浴、登山探险等体育健体项目;以及一批参与性强的节庆活动。购,开发出祁连玉产品系列、动物标本系列、畜土特产系列、蜂产品系列、菜籽油产品系列、鹿产品系列、民族服饰、剪纸系列以及“西海情”酒产品系列等旅游商品。二是旅游收入有所增长,旅游业支柱产业的地位略现端倪。随着海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海北旅游综合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有增长,旅游业表现出由事业接待型向支柱产业型转变的迹象。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海北共接待中外游客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3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33%。仅2009年海北就接待中外游客2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11.1%和45.5%。(三)资源开发形成体系海北确立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