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冲击下青海旅游业发展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季节性冲击下青海旅游业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以青海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论述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季节性因素对青海旅游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季节性冲击的策略。
关键词:青海旅游业;季节性;影响;策略
近年来,青海省积极实施“旅游兴地富民”战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逐步成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然而,在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的同时,季节性问题也日益突显,给旅游地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诸多不良影响。每年最旺的7、8月份,客流的超载导致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下滑,不仅影响客人的旅游体验,也不同程度影响青海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同时对青海的环境承载力提出巨大的考验。而在漫长的旅游淡季,引来的是旅游企业的倒闭和季节性歇业、旅游从业人员失业、宾馆服务业恶性竞争。“旺季伤害消费者,淡季伤害供给者”这一问题困扰着青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季节性问题是旅游业的固定属性,它不可能从旅游业中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拉长旅游旺季,开发春秋季旅游产品,寻找冬季旅游客源,以此来平抑旅游业的波峰和波谷,降低季节性冲击带来的影响,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和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人数和收入快速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不断增加。2000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20.96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0.55亿元;2007年,游客总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01.6万人次;2012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23.75亿元;2014年实现了“双突破”,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01.9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达到2005.58万人次。
(二)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坚持高层次招商,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产品。2009年青海有国家级旅游景区69家,至2013年国家级旅游景区升至79家。旅游景点的布局重点已由过去以西宁为中心的湟水谷地向西部、南部地区转移。在《青海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构建了“一圈三线”的旅游发展框架,着力打造大美青海观光之旅、生态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神奇青海探秘之旅等特色旅游品牌;推出世界屋脊天路之旅、避暑休闲夏都之旅、三江源生态之旅等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其中青海湖被评为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藏羚羊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西宁市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祁连草原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激情穿越柴达木”成为了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一,青海省正在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名省迈进。2012年,青海湖和塔尔寺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填补了青海没有5A级景区的空白,同年作为首个工业旅游项目――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最近推出的工业旅游产品落户西宁,填补了青海工业旅游发展历史的空白。
(三)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1、旅行社和星级饭店基本情况
自2001年起,青海省政府建立了青海省旅游发展基金,各州地市建立了地方旅游发展基金。青海省旅游业投入不断增加,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至2013年,青海省共有旅行社245个,其中:国际旅行社14个、国内旅行社231个,旅行社从业人员2456人;星级饭店达到164个,客房数14238间,床位数26739张,从业人员12018人。
2、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
2013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突破7万公里,达到70117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至2013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28公里,公路客运量13050.47万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856公里,实现客运量591.91万人,旅客周转量达到54.89亿人公里;民航通航里程62820公里/万平方公里,民航客运量达到167.09万人,实现旅客周转量24.61亿人公里。
(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
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宣传活动,积极承办各类旅游推介活动,突出“大美青海”品牌宣传,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提升青海旅游整体形象。入境游客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不断攀升。1994年来青游客0.95万人次,不足1万人次,至2011年达到最大值5.17万人次,增长了4.44倍;1995年旅游外汇收入230.6万美元,至2011年达到最大值2658.5万美元,增长了10.53倍,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的实施,青海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知名度的提升,这正是入境游客数量上升、外汇收入增长的原因。但是受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拉萨“3.14事件”影响,青海入境游客数量出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但在随后又慢慢回升。2010年4月14日玉树大地震后,省委省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加快恢复振兴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