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农业的区位选择》PPT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结合实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运用景观图判别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并由此分析出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分析对比天津农业分布图与杜能环示意图的异同,初步学会对某地农业区位的简单评价。 3.德育目标 通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和生产关系决定论两种不同观点的讨论,树立人地相关论的正确观点,领会人类应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促进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教学重点: 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 判断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对于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对于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是通过综合分析来理解。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1、《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的茶道爱好者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的气候都较寒冷,为何这两个地区的农业类型不同。 4、南海区周围形成大规模的蔬菜、乳、肉、蛋的农业生产基地。 5、广深公路边的乳肉畜牧业、园艺业。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气候 ——土壤 ——地形 ——市场 ——交通 ——政策 3、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有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例如:宁夏平原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东南丘陵地形坡度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但是,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 4、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尤为突出。例如: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大,为此,城市周围的农民将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大。例如: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四川、广东等地大量调进蔬菜。 1.(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在早期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和产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可以改造某些不利的自然条件,使之适宜发展农业生产,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相对减弱,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和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2)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的现状看,完善保险等社会生产保障体系,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和区际分工,减轻灾害损失,避免恶性市场竞争,是进一步发展该地区农业的有效措施。 2.本活动题旨在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解答本活动题,首先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作物品种、经营方式、农产品的主要用途等方面的问题,然后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尤其分析市场和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只能发展种植业,山区只能发展畜牧业 B.我国将橡胶生产由热带向北推广到北纬22°,这是改造自然的结果 C.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D.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C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方面的知识。 (1)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合不同的农业生产,一般来说,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业,但不是不能进行别的农业生产活动;山区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但山区如果气候、土壤适宜,在缓坡处修筑梯田也可发展种植业。 (2)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国家政策等,其中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3)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们可通过技术改革或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我国将天然橡胶的种植向北推广到北纬22°的地方,是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结果,而不是改造自然条件的结果。 【例2】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