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1.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成武二中 翟文姗 中国有三件最伟大的行书作品: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北宋苏轼在苦闷的流放途中写的 《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3、正确评价作者生死观 四步诵读法 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懂句意; 三读,读出感情; 四读,读出心得。 “ 疑义相与析。”初读课文,边听录音,边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句。 字音 癸丑 会稽 修禊 形骸 流觞曲水 嗟悼 彭殇 词语活用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文言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为流觞曲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死生亦大矣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佳句共欣赏。”再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的美言名句并赏析。 “骋怀叙幽情。”三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感情。 用文中原句说说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一句话。 用文中原句说说作者的痛由何而来? 人生短暂(人生苦短) 世事无常(好景不长) 用文中原句说说作者的悲缘何而发?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临文悟哲思。”四读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王羲之处于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中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陶醉和满足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讨论:你认为作者的思想消极吗? 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不以物喜”; 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不以己悲”。王羲之的文章多半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 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他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 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宽度。 李白在《将进酒》中发出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他没有消极沉沦,反而是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发出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叹,但他心怀苍生,赢得了“诗圣”的美誉;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他仍豁达洒脱,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 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你对人生、对生死有怎样的看法呢?请写两三句话。 在书法上,后人唱到:横竖弯点遮不住你容颜如靥,篆隶楷行心绪万千都随笔端。 在内容上,后人写道: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死生哲理,岂不悲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