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李家斌
( 华东交通大学,国际学院,财务管理二班,20101210020229 )
摘要?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面对当下愈来愈严重的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的问题,中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机构,并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可是任重而道远,将来中国必将在气候变化上迈出更远的步子,也相信气候变化影响日益显现的同时。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关键词 气候变化:政策措施:可持续发展:全球性问题:循环经济
1全球气候变化
1.1全球气候变化的阐述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1.陆地地区低温天气(包括白天和晚上)和霜降出现频率降低,可能性超过90%。
2.炎热天气(包括白天和晚上)出现频率增高,可能性超过90%。
3.绝大多数陆地地区热浪更频繁出现,可能性超过66%。
4.极高海平面出现率提高,可能性超过66%。
5.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受干旱影响地区增多,一些地区的可能性超过66%。
6.热浪更频率席卷绝大多数陆地地区,可能性超过66%。
7.自1970年以来北大西洋热带气旋活跃性增强,一些地区的可能性超过66%。
?1.雪盖区萎缩、永久冻结带解冻加速以及海冰数量减少,可能性超过99%。
2.酷热天气、热浪以及强降水出现频率增高,可能性超过90%。
3.热带气旋强度升高,可能性超过66%。
4.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多,可能性超过90%。
5.亚热带陆地地区降水减少,可能性超过90%。
6.包括美国西部和地中海盆地在内的很多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减少,可能性超过90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给人类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威胁,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安全观。就安全观念而言,通常认为其中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个基本方面。传统安全观重视的是政治与军事层面上的国家安全,尤其强调领土安全,认为维护安全的主要手段是军事力量,战争是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方式;在非传统安全观中,强调的是除军事、政治上对国家的威胁以外,其他对主权国家及其公民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如经济安全、生态和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等,此类问题都是由非政治和非军事因素引起,并具跨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世界各国围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着国家利益的重大调整,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共同的国家利益,各国展开广泛的合作,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就是国际社会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共同努力的成果。另一方面,国家利益的不同又使各国之间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充满了矛盾和分歧,甚至影响了原本良好的国家间关系。比如,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的、无差别的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排放责任,履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的援助;同样,在发达国家内部,分歧依然存在,欧盟鉴于自身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优势,主张发达国家要严格执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减排指标,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为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持其习惯了的能源消耗方式,对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减排义务持消极的态度,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一直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一是淘汰落后产能。2006年~2008年,我国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到2009年上半年,已关停小火电机组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了“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任务。二是优化能源结构。截至200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达2.5亿吨标准煤,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太阳能生产能力等均居世界第一。三是推动技术进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攻克一批促进节能减排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环境治理工程;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培育节能和环保服务市场。四是增加森林碳汇。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林业作为温室气体汇的能力。近5年来,中国森林蓄积量以每年近1亿立方米的速度在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4%提高到20%,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五是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统
显示全部